春节假期即将到来,大量人员流动对我们的防疫成果是一次考验。为了疫情早日结束,不少人选择留在当地,这一年无论是出门遛狗还是逛街买菜,免洗洗手液成了必备品,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使用不当,免洗洗手液并不能达到杀菌抑菌的效果。
近期疾控专家对此提醒消费者,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时尽量保持20秒以上作用时间。
免洗洗手液杀菌成分是什么?
从香皂、冲洗型洗手液到免洗洗手液,其配方和成分是不同的。免洗洗手液由于含有乙醇或苯扎氯铵等消毒成分,通过挥发带走表面活性剂达到清洁目的,而冲洗型洗手液是以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
免洗洗手液的主打功能是消毒,去污能力是比较弱的,其中乙醇(60-95%)、苯扎氯铵等被认为是用于免洗型消毒剂安全有效的活性成分。酒精是医疗等领域常见的杀菌消毒剂,而苯扎氯铵,是一种非氧化性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能力,常用于工业及医疗消毒,创可贴等产品里也有这个成分。
免洗洗手液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酒精为主要有效成分,大约50%-80%的酒精,加上20%左右的甘油;另一类是声称专为儿童设计的无酒精产品,其重要成分是苯扎氯铵,再加上中链甘油三酯、柠檬酸三乙酯等脂类。
一瓶酒精类免洗型洗手液从成分表中能看出:
l 乙醇+异丙醇的组合有效抑菌;
l 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的加入,有助于成膜以及长时间条件下可能达到更好的保湿效果;
l 肉豆蔻酸异丙酯作为小分子合成酯乳化剂帮助清洁污垢;
l 加入的VE可以提高产品本身和使用后皮肤的抗氧化效果。
新冠疫情的防治方案中,提到一定浓度的酒精会对病毒有抑制杀灭作用,因此酒精类免洗洗手液成为消费者的**。
免洗型洗手液需要符合哪些检测要求?
灭/抑菌免洗型洗手液上市备案需要符合WS 628-2018《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的规定,在首次上市前进行理化指标、感官指标、杀灭/抑制微生物指标和(或)微生物指标、毒理安全性指标的检测。
有害成分:
成分表中含有1种或以上危害成分,即列入黑名单,包括铅、砷、汞等被明确禁止的有害物质。
pH值:
免洗洗手液pH数值应该在6-7之间,属于弱酸性产品。pH超出皮肤天然屏障的酸碱性范围,不予考虑。
抑菌效果(杀灭试验):
酒精免洗重点是要温和抑菌,清洗过后样本的抑菌效率检测在99%以上或产品声称的抑菌效果,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保湿效果:
酒精*易挥发的同时,会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导致皮肤干燥,检测使用后皮肤干燥程度判断产品的护肤能力。
除此之外消字号免洗洗手液还需要进行毒理试验,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性和消毒效果检验,取得卫生许可证和“卫消证字”,这样才是正规的具备安全杀菌作用的洗手液。
如何正确保持手部洁净?
免洗洗手液的主要作用是消毒杀菌,在不方便用流水洗手的情况下,可做应急使用,无法完全代替流动水来去除手上的污渍。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过度洗手会对手部的皮肤造成伤害,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溃破口,引起感染,降低皮肤抵抗力,所以洗手并非越勤越好。
洗手的整个揉搓过程应不少于20秒,因为只有作用时间足够才能有效灭杀细菌,另外使用中手掌心、手背以及指缝间均要揉搓到位。
主要成分为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属于易燃液体。实验发现,免洗洗手液遇明火后会被立即点燃,手部消毒后,不要立即接触明火,包括做饭、使用打火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