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 食品行业 事件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星巴克 咖啡陷入“ 致癌风波”,官方有效回应和舆论理智对待,未对星巴克带来重大负面影响;《新京报》曝光山东东阿县存在“问题 阿胶”现象,舆论呼吁肃清阿胶市场乱象,还需全方位发力;378万“天价” 茅台惊现市场,老酒难辨真假,专家建议 消费者谨慎收藏。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星巴克陷入“致癌风波” 科学回应制止谣言扩散
3月底,美国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判决:星巴克有义务提醒消费者咖啡可能致癌。随后,有关“你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质,非常可怕”“美国加州政府要求星巴克标注‘咖啡致癌’”“隐瞒了8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星巴克被判‘死刑’”等文章充斥网络,令星巴克陷入舆情漩涡,世界舆论予以关注。随后,星巴克中国发布声明,舆论呈现普遍支持的态度。
舆论观点:理智声音战胜恐慌情绪
星巴克陷入“致癌风波”后,引发部分网民产生恐慌情绪,抵制咖啡摄入。但更多网民表示,需理性看待,应该相信星巴克的品质,耐心等待官方回应。有网民称,星巴克存在这么多年,都没怎么曝光过因喝咖啡得癌症的事情。也有网民称,星巴克是否真的致癌,会根据自己身体受伤害情况具体判断,之后再考虑是否坚持喝。也有部分网民态度轻松,调侃咖啡致癌问题。
同时,媒体给出辟谣报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咖啡中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acrylamide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主要是引用食品和科普专家的解释,传达“不能离开剂量谈毒性”的道理;二是梳理“星巴克咖啡致癌”谣言的由来,主要是指向自媒体的标题党、断章取义行为,并强调谣言的危害。
舆情点评:星巴克及时澄清 谣言不攻自破
星巴克被曝出“致癌”后,相关负面文章迅速扩散,但在星巴克声明出来之前,很多传统媒体就已开始介入,并采访了相关专家,均从辟谣和喝咖啡常识普及的角度进行报道。从“致癌”问题曝光,到星巴克官方回应,虽然有关“咖啡致癌”的文章传播量大,受关注度高,但并未给星巴克本身带来严重负面危机。
从回应时效看,星巴克冷静应对,快速回应,并借助权威机构的研究发布声明,表明星巴克咖啡的安全性,说服力强,舆论认可度高。从舆论反馈看,此次事件曝光后,大多数网民呈现更加理智的态度,加之官方辟谣后,舆论支持星巴克的声量不断增大。从回应技巧看,星巴克没有在声明中自己发表态度,而借助行业协会的声明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以避开品牌基于自身利益说话的质疑,基本化解危机,谣言不攻自破。
“问题阿胶”再被曝光 阿胶市场亟待全方位整顿
4月2日,《新京报》刊发文章《牛皮胶边角料熬成“太太”阿胶糕》,称经记者调查显示,山东东阿县多家阿胶企业用牛马骡皮熬制假阿胶。对此,专家称,马皮跟驴皮功效相反,假阿胶对人体有害。当日,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人民政府官方微博“@东阿发布”发布情况通报称,对《新京报》报道的东阿县部分阿胶糕食品企业相关问题,已经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县食药监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当晚,“@东阿发布”再次发布微博称,“联合调查组对涉事企业实施封存取证”“有关部门将依据调查结果,依法进行处置”“对其他类似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4月3日,《新京报》再次发文《东阿县对涉假阿胶企业调查取证》,东阿县多家涉事企业已封停。报道还称,拼多多淘宝已查不到涉事网店、商品。
舆论观点:“问题阿胶”屡发生 根治造假现象有难度
质疑当地监管力度弱。《羊城晚报》称,从媒体多次曝光阿胶造假现象来看,当地治理力度并不算大,并未有效遏制造假之风。对于这次当地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严格执法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阿胶糕要打假,更要去除“神话”。澎湃新闻网评论称,阿胶的功效本来就存在争议。一是,阿胶糕只是普通食品,但在宣传时却出现“抗疲劳、强筋健骨、补气养血、哺乳下奶、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等用语。二是阿胶是药,和所有药一样只可能对特定病症有效,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神药。而阿胶糕中的阿胶含量不明,更不可能具有神奇功效。
应反思阿胶市场乱象。《中国质量报》发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位教授的观点称,阿胶市场之乱原因很简单:造假容易鉴别难。用目前使用较普遍的DNA检测法检测皮源成分,很难检测出具体含量。有些厂家制作伪劣阿胶的时候也会加入一定的驴皮,就是为了能通过检测。
舆情点评:各方全力配合打假 规范阿胶行业标准
“问题阿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质量报》、凤凰网等多平台多渠道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分析文章,整体舆情热度高涨。
从“问题阿胶”不断被曝光但又屡禁不止的现象可分析,一是监管力度小,并没有从根源上对黑作坊、小作坊及阿胶造假行为产生威慑力;二是市场因素,即消费者对阿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促使一些企业从中非法牟利;三是电商销售渠道问题多,电商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选择途径,但是电商平台存在对商户资质审核不严,网络食品商户准入门槛低的情况,也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此外,东阿阿胶受牵连,事件曝光后,一些媒体发文认为东阿县阿胶都与东阿阿胶有关联,因此一些舆论把矛头直指东阿阿胶。之后,东阿阿胶就个别媒体失实文章严正声明,拟追责。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多样化凸显,对“问题阿胶”的整治迫在眉睫。因此,舆论呼吁,当地对阿胶生产的监管不能趋于“形式”,而应该重拳出击,严格惩治生产假阿胶的作坊、企业。还需注意的是,阿胶生产不仅在山东,其他省份也有出现。所以,政府监管、企业自治、社会共治、舆论监督等多方面必须相互配合,全力整顿阿胶市场,规范生产行为。
“天价”茅台引热议 专家:老酒鉴定真假难辨
近日,一家大型网购平台出售378万“天价”茅台老酒的消息引起舆论关注,据称这瓶酒是20世纪50年代生产,酒龄58年以上。随后,“天价”茅台如何辨别真假的问题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舆论关注:警惕“天价”茅台收藏背后的风险
网民对该事件呈现较为一致的观点,即非专家级别收藏茅台,需提高警惕。有网民称,一瓶茅台的价格等于一套房,若投资失败,亏损太大。也有网民称,老酒收藏水太深,不能盲目跟风,要量力而行。少数网民调侃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部分网民认为,“天价”炒作出来的嫌疑更大,不能因为价高就判定酒值那么多钱。也有网民质疑,“50几年的老酒应该如何鉴别?”少数网民认为,收藏茅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无需太在意价格。
舆情点评:专家呼吁理性收藏老酒
“天价”茅台一经曝光,迅速吸引舆论眼球。一方面源于此前曝光多起“天价”事件,均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容易触及舆论敏感神经;另一方面,茅台本就是高档酒类的代表,虽然是作为收藏,但其价格长期备受关注。
对此,专家称,一是目前茅台老酒市场鱼龙混杂,且真假难辨;二是国内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老酒鉴定证书;三是品酒虽然可以辨真伪,但是容易与商家产生纠纷。因此,专家建议消费者和藏家在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涉足老酒收藏行业,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茅台公司工作人员也表明,2000年以前的茅台无法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