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
*新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我国 乳品净 进口从230万吨增长到1227万吨,进口乳品(折 生鲜奶已占到国内乳品总消费需求的约四分之一。同时,近年来国外乳品企业加快进入我国 奶业,进入领域从乳品销售向乳品加工和 奶牛 养殖等各环节扩展,给我国奶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
记者:当前国外 乳企进入我国奶业的情况如何?
刘长全:国外乳企全面进入我国奶业已成趋势。国际乳业巨头雀巢、达能、恒天然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并投资建厂,菲仕兰、美国奶农、拉克塔利斯等近年也通过不同方式向中国奶业投资。其中,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华投资*为突出,其进入中国奶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以产品输入为主的阶段;2005年后,先后投资兴建三个牧场群,是以发展养殖为主的资本进入阶段;2014年至今是以发展加工、构建全产业链为主的资本进入阶段。
记者:外资乳品企业的进入对我国奶业有哪些影响?
刘成全:传统奶农的弱势地位将进一步凸显。近中期,国内原料奶产量预计达到4500万吨至5000万吨,外资进入养殖环节对国内原料奶供给能力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占比也不会太高。恒天然按其规划完成6个牧场群建设后,在国内原料奶总供给中约占2%左右,但纵向一体化能够助其在不稳定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反观国内大多数养殖户,在我国原料奶收购中,加工企业在收购价格和收购量等方面都掌握话语权,养殖户通常被控制在微利的经营状态。
当然,外资进入对原料奶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恒天然来说,一直以来都深度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并且随着其直接进入国内原料奶生产环节对原料奶市场的影响也将从间接变为直接,影响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一些外资进入奶牛养殖环节后大力发展规模化牧场,其在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微薄,甚至彻底冲击了传统养殖业的增收、减贫和保障功能,环境影响还特别突出。
同时,将在乳品终端市场全面挑战国内企业。外资乳企在我国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一是可以发展低温巴氏奶及进入特色乳品等细分市场。虽然国内养殖成本较高,但是较高的终端市场价格为外资企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可能,他们看重的正是我国高附加值的液态奶市场和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二是更好地掌握国内乳品消费市场及消费者偏好等信息,从而更好地将全球资源与我国奶业市场对接。
记者:我国奶业应如何更好应对外资进入?
刘成全:总体看,需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养殖环节健康发展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通过乳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恢复消费者信心并降低不合理终端乳品价格,完善奶业市场管理机制、加强资源与环境监管。
要以促进奶农发展为导向完善奶业产业组织体系。重点是加强奶农组织建设,一方面减少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对市场波动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奶农整体的议价能力,改善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分配关系,让奶农更多分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加强奶农组织建设,要强化奶业协会是代表奶农这一属性定位,加强奶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进一步探索以奶农组织为中介的集体谈判机制,切实保障奶农利益。
要培育消费者信心,降低不合理终端乳品价格。终端乳品价格过高是中国乳品消费不振、乳品进口大幅增长等问题的关键原因,也是外资全面进入中国的驱动力量。一些乳品企业利用消费者信心不足将同质化的乳品冠以高端、低端,既放大了消费者“非优则次”的疑虑,也抬高了乳品消费价格,将消费者引向非理性消费模式。为此,一方面要规范乳品市场竞争行为及广告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的乳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快建立第三方检测制度。
要完善奶业市场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更加市场化、统一纳入内外资生产主体的奶业管理体制。**要加强市场稳定机制建设,提升奶农组织在调节和稳定市场供求方面的协调功能,建立乳品相关储备制度,提高对乳品市场波动的调节能力。其次要加强贸易与自给率监测。当前,可将奶源自给率作为警示指标与价格的快速变动相结合,确定储备调节机制启动的触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