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新常态倒逼政策调整

百检网 2021-11-15
     进口大幅增加存粮不好消化
 
    伴随我国华北、东北地区遭遇的干旱天气,近期包括 玉米期货以及节水、水利等概念股纷纷上涨收高。
 
    专家指出,随着后期天气状况的好转,虽然部分地区 农产品的减产或已不可逆,但国内 粮食的供应安全无忧。相反“进口大幅增加、存粮不好消化”渐成粮食市场的新常态,国内外价差持续的扩大,托市收购的政策也面临相应调整。
 
    旱情催生资本市场“农情”
 
    即使是现代社会,天气依然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前市场对厄尔尼诺可能带来影响的争论后,国内原本的“汛期”出现大旱天气,东北、华北主要粮食产区持续干旱,再度催生资本市场的一轮“农情”。
 
    期货市场上表现*明显的是玉米、大豆价格。统计显示,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玉米期货价格过去一个多月来累计上涨2.8%。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多下挫,跟踪一揽子农产品上市商品表现的农产品指数下跌了2.5%。
 
    与此同时,A股“干旱题材”也有所表现,每逢干旱,资金偏爱的水利股钱江水利和安徽水利7月以来的涨幅已分别达13%和8%,而节水、更新管网改造概念的大禹节水、国统股份等也都有较大幅度上涨。
 
    托市收购政策面临压力
 
    事实上,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价格,当前粮食市场更应担心的是存粮库存该如何消化?
 
    据中华粮网提供的数据,目前海外进口小麦到岸的税后价格每吨2040元左右,而在国内市场主产区之一的郑州地区报价2520元/吨,消费区的广州价格更高,内外价差接近500元,玉米的价差则更大,进口玉米到岸价约每吨1780元,而广州玉米价格则高达2740元/吨,每吨的价差近千元。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进口实行配额管制,但价差巨大使近年来的进口也不断扩大。业界普遍认为,粮食市场的新常态,除了国际市场连续丰收外,国内托市收购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也是重要的方面。“目前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确实对调动生产者积*性,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政策的弊端是缺乏弹性,近年来越来越陷入大量从国外进口,国内又大量收储的‘怪圈’。”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说。
 
    业界专家表示,随着种地收益相较务工收益的劣势越来越显现,农业生产将会逐渐走上效率提升的规模经济阶段,托市收购的政策也面临相应调整。“应逐步建立起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价格过高时补贴消费者,在价格过低时补贴生产者,但这一制度还在棉花、大豆非主粮品种中进行试点,主粮品种时机的成熟仍尚待时日。”有专家认为。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