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企业数量和 食品供应量不断减少,难道上海食品产业进入了萧条期?在 监管部门看来,只要数量减少在合理范围内,不仅不足忧虑,反而值得鼓励。
上海食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上海市食药安办、市食药监局11月17日发布的《2016年上海市食品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相比2011年,去年上海本地获证 食品生产企业的数量和地产蔬菜供应量均减少了两成以上,均为近六年来的*低水平。
本地企业数量和食品供应量不断减少,难道上海食品产业进入了萧条期?在监管部门看来,只要数量减少在合理范围内,不仅不足忧虑,反而值得鼓励。
“食品生产企业数量的逐渐减少,是上海食品产业开始整体转型升级的一个信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表示,2011年底,上海仍有1917家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但数量并不能代表质量——彼时,这些企业中只有一成的年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小、散、弱”状态。时隔5年,如今的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少于1500家,但20.9%的企业已经跻身“2000万元产值俱乐部”。
除了产值的增长,“获差评”企业的减少,也印证了上海食品生产业转型升级的努力。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量化分级管理的结果来看,2016年有29.9%的上海食品生产企业达到A级,A级企业比例比2015年多了7.6%;11.6%的食品生产企业为C级,C级企业比例比2015年少了5.5%,为2010年以来食品生产企业获“差评”比例*低的一年。
用减量换取质量,这样的食品产业转型路径,是由上海的食品消费结构来决定的。从《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目前,上海一年消费的食用农产品有72%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还有大量食品依赖进口,去年上海口岸进口食品的批次和重量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60.48%和1.13倍。这种消费结构,拉长了上海的食品产业链,客观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和监管难度。阎祖强坦言,要让被拉得“绷紧”的食品产业链还原到健康状态,就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的作用,将“小、散、弱”的食品生产企业淘汰掉。每当这些高风险的环节少一点,食品安全就会更有保障一些。
转型之路难免阵痛,一大批违法违规或难以适应市场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已被清退。据介绍,2016年,上海相关监管部门共注销或吊销14147张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证照,约占2015年全市有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数量的6%。与之对应,上海各类食品监督抽检的整体合格率有了提升:2016年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样品19.86万件,合格率达98.5%,同比提高0.3%,为2011年以来的*高水平;该年,上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为0.95例/10万人口,2010年至今一直控制在1例/10万人口以下。
*终,一座城市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否成功,以及借此是否让食品安全状况更有保障,还要由市民说了算。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首次发布的《上海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有83.5%参与调查的市民认为上海2016年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很安全”或“比较安全”,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对于“未来一年内上海市食品安全形势”,84.7%的市民认为会“很好”或“较好”。此外,还有82%的市民认可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上海市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这项工作上,市民支持度高达99.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