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谣言持续两年以上 食品安全成重灾区

百检网 2021-11-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论坛等传播载体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新媒体*大的问题在于 病毒式传播速度太快,辟谣的难度太大。对 食品药品谣言就是要较真,就是要拿出科学和法律的武器,让食品药品谣言无处遁形。”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1月9日表示。
 
  食品安全成谣言重灾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新媒体蓝皮书》调查数据发现,2015年通过微博和微信传播的网络谣言占比近六成,2016年仅微信谣言就达到60.6%。
 
  知微和中山大学对1000余条社交媒体谣言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九成以上的谣言围绕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健康养生。根据互联网监测发现,80%的谣言持续了两年以上,有些甚至*早从2007年就在网络上传播,尽管有大量相关辟谣内容,但谣言仍然广为传播。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食品药品谣言,不仅损害国家形象、阻碍产业发展、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公众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害生命。”颜江瑛表示。
 
  当前,监管者不仅仅是要严防死守食品安全的底线,还必须在泛滥成灾的网络谣言大潮中发出科学的科普声音。
 
  1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公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葡萄为无核吃了避孕药;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小龙虾成了小“虫”虾;肉鸭长得快是因为吃了“兴奋剂”;胆固醇被发“好人卡”;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西瓜就桃要人命;方便面,你到底惹了谁;樱桃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猪肉寄生了无敌“钩虫”。
 
  在颜江瑛看来,科学知识的传播是遏制谣言*有效的手段,公众主动了解掌握科学知识,是避免谣言伤害*根本的方法。同时,媒体要科学准确报道食品药品信息,因为食品药品安全不仅具有社会性、更具有科学性。
 
  据颜江瑛介绍,为了及时发布食药信息,国家食药监总局对监管信息执行“五公开”,即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每周二在网站上公布食品抽检信息,为方便公众查询食品抽检信息还专门设计了“食安查”APP。同时,针对公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专门制作了系列科普知识宣传品,通过总局的网站、微博、微信传播。今年,将启动在微信公众号开通食品药品科普知识“你问我答”栏目,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每周集中回答一次大家的问题。
 
  对于媒体如何科学报道,国家食药监总局与人民大学、中国记协共同调查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有关食品药品新闻报道的情况,编制了《食药安全媒体报道服务手册》,在这个手册中专门列出了近年出现的食品药品谣言,常用的食品药品准确术语,目的就是为记者报道提供服务。2015年,网信办、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新华网专门组建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
 
  “《 食品安全法》已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编造和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下一步,需要更多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媒体参与进来,联合发挥更大的作用。”颜江瑛。
 
  谣言粉碎机
 
  沟通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六年组织权威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权威分析。
 
  针对2016年“吃玉米粉来壮阳”的保健品的流行, 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原主任金宗濂表示,“保健食品跟普通食品不一样,因为它可以声称具有健康功能。目前有27项功能,在这27项当中是没有改善性功能这一项的。所以所有的宣传产品有壮阳或者暗示有改善性功能都是属于夸大宣传的,也是属于违反《食品安全法》的。”
 
  金宗濂建议,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要看有没有“蓝帽子”,也就是标签,下面有一个批准文号,但因为监管也曾发现文号作假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到食药总局的官网上去查询。其次是要看说明书,不要只听企业宣传,要看说明书到底批准的是什么功能。另外还要看自己是不是适宜人群以及警示语。
 
  针对“胶水牛排”的谣言,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教授表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或者腌制牛排,所以不存在拼接牛排的问题。
 
  调理牛排是用畜禽肉为主的原料,经过搅制或者切了之后添加一些添加剂,使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事实上,调制肉制品非常便捷,国外是很多的,*典型的像肉串、丸子类都属于调制肉制品。这项技术在国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用了几十年了,中国是九十年代把这项技术引进来的。
 
  “卡拉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建筑用胶和塑料用胶,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胶是什么,可以说谈胶色变。卡拉胶就是从海藻当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如果我们不叫它卡拉胶,叫海藻多糖是不是就不存在谈胶色变的问题?”王守伟表示。
 
  此外,针对“康师傅饮用水中添加氮气”被炒作成有毒之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教授表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氮气也会成为食品安全的热点。
 
  “氮气之所以作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当中规定的一种食品加工助剂,是因为它的高度安全性,所以规定没有需要标注它的残留量。另外在饮用水当中使用氮气是一种成熟工艺,不光是饮用水,我们很多包装食品都是充的氮气。充氮气可以延长保质期,所以氮气有的作为加工助剂,有的作为防腐剂。”孙宝国表示。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