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弘禹 戴春晨
火热的跨境
广州,中国的“南大门”,华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依托南沙自贸区等地理、政策优势,跨境电商在此地蓬勃发展。广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州跨境电商企业总数达879家,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68.5亿元,同比增长3.7倍,规模位居全国**。
然而,4月8日起实施的跨境电商新政,让一些广州的跨境电商经营者们感到了压力。
广州胡萝卜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英就是其中一位。面对新政的限制,目前该企业依靠此前在保税区的库存勉强支撑销售,不过只能维持一个月左右。
而且,与其他地区情况不同的是,由于毗邻港澳,不少居民有去香港购物的习惯。现在,随着价格优势的削弱,广州跨境电商企业也面临着港澳实体店更为直接激烈竞争。
广州跨境电商与港澳互动加速
虽然店中依旧人来人往,但陈小英明显轻松不起来。跟目前多数跨境电商经营者一样,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政策“急刹车”,感觉无所适从。
此番跨境电商新政的*大影响是“正面清单”
也就是说,此前跨境电商所倚重的“保税进口模式”瞬间难以为继。
“这几乎是毁灭性打击,一夜回到原始状态。”陈小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相比税制改革,货源问题才是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大烦恼,经历焦虑和迷茫之后,不少企业开始布局直邮渠道和海外仓库,试图避免随之而来的“熔断”。但海外直邮和海外建仓等新进口方式,却注定伴随着无法避免的成本上涨。
陈小英表示,海外直邮每个包裹的费用约25-30元,而原本从南沙保税仓库出货,每个包裹费用仅15元左右。海外仓库价格近期也应声而涨,租金几乎直追广州CBD区域。
这使广州跨境电商更为直接的面临港澳实体店的竞争。记者了解到,部分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再。
“虽然新政后不少商品比香港售价略贵,但对冲掉路费和时间成本,跨境电商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上还是实惠不少。”广东风信子跨境商城首席运营官方桂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政后该商城商品标价有升有降,但人流没明显变化,更多要看市民的权衡。
陈小英表示,该企业也在*力压缩中间环节成本,并且寻求采购渠道上的空间,以增强平台商品对港澳的价格优势,“还是能有不少产品更实惠”。
事实上,更加微妙的互动关系体现在穗港澳三地的跨境电商企业身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深入穗港澳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才能继续做大这块蛋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南沙新区自贸区片区调研时发现,如雨后春笋涌现的跨境电商企业中不少拥有港澳背景,如霍英东之孙霍启文就在南沙开办了“自邮行”跨境商城。此外,本土跨境电商企业也开始主动寻找港澳支援。陈小英的企业近期就与多家香港仓储物流企业展开合作,目的是希望对方能提供近距离、便捷的配送服务。
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陈海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跨境电商*关键是货源,目前国内跨境电商存在货源单一、雷同的问题。新政的背景下,广州正加强与香港跨境电商合作,或能在扩大商品品类、转变发展思路和提高服务能力上有益处。
跨境电商监管创新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积*寻求改变的同时,不少跨境电商企业也期盼新政能再有变化,尤其是“正面清单”的监管能迎来进一步放松,给行业发展让出更多空间。
“我相信国家还会有进一步调整,否则影响面太广。”陈小英表示。
事实上,早前多部委在发布“正面清单”时也明确表示,未来还将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陈海权分析,目前跨境电商新政仍不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长远来看,新政的方向肯定是推动行业整合,这也将不可避免造成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以*终达到“优进优出”状态。
“简单办个平台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陈海权认为,新政下,更考验跨境电商平台的营运能力,包括商品的精准组合能力、市场需求的感知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未来将不再是简单靠政策红利,也不是简单的卖货思维,而是服务能力。
事实上,寻找发展新方向也已是不少企业的共识。更为可贵的是,这轮国家政策尚未出台前,广州依托南沙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优势,已然展开相应探索——南沙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的监管体系。
这项制度通过建立起覆盖全链条的质量追溯体系平台,所有经南沙进出口的跨境电商商品质量信息都可快捷查询,信息包括商品名称、数量、货号、申报原产国、生产企业、入境口岸等18项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还与第三方采信与质量追溯体系有机结合,将这一产品溯源链条延伸至国外,一旦进口商品出现问题,监管部门可锁定流通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
对此,一些跨境电商企业也希望,南沙此项创新能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更多便捷。比如,南沙监管体系下的溯源信息、认证凭证,能够替代一些商品进口信息要求,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大限度精简关检程序。
陈海权表示,跨境电商发展离不开政府作为,政府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更为有效支撑。监管过程肯定是由紧到松,需要过程,一旦监管体系完善可靠,选择权也将回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