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农业转 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炜
198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世界上培育出**批转基因鱼,以提供优质 食品蛋白来源为目的。世界范围内迄今已成功研制了30多种转基因鱼,这些转基因鱼包含了世界水产养殖的许多重要品种,如鲤鱼、罗非鱼、鲇类及鲑鳟鱼类等。这些转基因鱼或促进生长提高产量,或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成本,或提高抗病力,或提高对逆境的耐受性,或改善肉质提高品质等等。其中有5种转全鱼生长 激素基因鱼建立了稳定遗传的家系,包括中国、 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培育出的转基因鲤鱼、转基因罗非鱼、转基因银大马哈鱼、转基因泥鳅和转基因大西洋鲑。研制这5种转基因鱼所用的重组生长激素基因及其调控元件都来自于鱼类自身,因此称为全鱼生长激素基因。
11月19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大西洋鲑被美国食品与药品 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为**种可供食用的转基因 动物,标志着转基因动物产品将从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学术殿堂走进百姓的日常 生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那么,转基因鱼安全吗?
转基因鱼的生物安全性包括食品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考察转基因鱼的生物安全必须遵循个案评估的原则,而不是笼统而言转基因鱼是否安全,即进行转基因鱼的安全评价时,必须从实施基因操作的供体与受体鱼的安全性,所转移的是什么基因,基因的整合特征,表达产物及其功能等着手,实事求是地进行个性化分析与评估。
由17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指南,是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评价准则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各国安全评价的模式和程序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方法都是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制定的。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按照实质等同性原则进行。实质性等同原则是指转基因食品及食品成分是否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是对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相对的安全性进行比较,评价内容涵盖营养学、毒理学、致敏性及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的综合评价。2009年,美国FDA确定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标准是:所有转基因动物在进入市场之前,将被按照普通药物的评价标准进行安全评估。
以源于我国首创的、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黄河鲤为例,个案评估的结果表明,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黄河鲤(以下简称转基因鲤鱼与对照黄河鲤具有一样的食用安全性。
培育转基因鲤鱼采用的转植基因由鲤鱼肌动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和草鱼生长激素基因组成,没有任何其他物种的基因元件。与传统养殖的鲤鱼比较,转基因鲤鱼携带有草鱼生长激素基因,追踪研究发现转基因鲤鱼的生长激素的周年平均水平约为对照鲤鱼的4倍左右。从摄入鱼类生长激素的量来看,吃1条转基因鲤鱼相当于吃4条对照鲤鱼。而且鱼类的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人们闻“激素”而色变的类固醇类激素,吃1条鲤鱼和吃4条鲤鱼显然具有同等安全性。进一步依据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实质性等同原则,根据国家I类新药的评价标准,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分别进行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系统进行了摄食转基因鲤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营养学评价和内分泌干扰评价,证实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与对照鲤实质等同,即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与对照鲤具有一样的食用安全性。
就美国的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大西洋鲑而言,AquaBounty公司1995年就向FDA提交了上市申请,经过长达15年的评估研究,才满足了FDA提出的所有要求,2010年,FDA就已经确认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大西洋鲑的化学成分、生物成分、口感和味道等与普通大西洋鲑没有区别,两者具有同样的食用安全性。
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鱼具有生态安全性吗?世界范围内,已有大量针对前述5种建立了家系的转生长激素基因鱼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以转基因鲤为例,通过研究转植基因整合的分子特征,系统比较转基因鲤与对照鲤的种群适合度,构建人工模拟湖泊研究转基因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力等,发现转基因鲤的繁殖力与生存力低于对照鲤,因此在自然鲤鱼分布的水域,转生长激素基因鲤既不会形成优势种群,影响物种多样性;也不可能发生基因漂移,影响遗传多样性,转基因鲤的生态风险甚至低于对照鲤。控制了转基因鱼的育性,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担忧的转基因鱼的生态风险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通过倍间杂交培育出****不育的三倍体转基因鲤鱼----吉鲤。吉鲤不仅不会繁殖后代,不存在生态风险之忧,而且生长速度快,饵料利用率高,能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食用安全,符合产业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