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人状告
还有一种
本报记者 李钢 见习记者 马文文 杨丹丹
“调制乳到底是不是属于牛奶?”近日一则打假新闻让乳业再次被舆论聚焦。由于事关大家*关心的乳品质量,职业打假人叶光状告多家乳企“把‘调制乳’标成牛奶卖”的消息一经爆出,大有再引发一场乳业质量地震的态势。然而一周过去,这则*初看起来来势汹汹的“职业打假人状告调制乳
难得理性: “调制乳”报道媒体没有“一边倒” 客观报道给公众上了一堂科普课
众所周知,1995年,22岁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场购假索赔,50天获赔偿金8000元,从此,有关职业打假人的消息就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尽管这几年国内对职业打假的行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其行踪仍一直是媒体追逐的聚光点。
此次也不例外。当8月18日有关职业打假人叶光在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状告三家乳企调制乳与标签标识不符、涉嫌欺骗消费者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由于事关消费者*关心的乳品质量问题,顿时舆论哗然。起初的一两天里,多家媒体以“调制乳当成牛奶卖,1吨牛奶能卖1.2吨产品”、“我们还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乳品命名里到底有多少猫腻”等为标题,报道了此事。
“老实讲,有媒体据此写出《我们还要喝多少年‘假牛奶’》之类的新闻报道并无意外。但是,尽管给‘假牛奶’三字加了引号,这一表述似乎没什么不当,但读后仍可能给读者留下‘调制乳不是牛奶,硬充牛奶’的印象。”20日,一位乳品界人士曾向记者表示,他很担心“调制乳”事件被发酵成涉及全行业的质量事件。他说,如果把这种标识标签不规范问题,演变成否认调制乳质量,对国内乳业是不公平的,不仅会误伤整个行业,对消费者也是一种误导。
但是,随着蒙牛等乳企及时作出解释回应,及一批专家、行业协会代表出面澄清,新华社等一批主流媒体相继发声,“调制乳与纯牛奶均属牛奶产品”、“解读新国标正确认识调制乳”、“有一种‘奶’叫调制乳”等稿件相继见诸报端。职业打假人状告几大乳企的这一周,俨然成了一场****的乳品科普宣传周。
“没想到,经职业打假人这么一‘挑’、经媒体这么一‘炒’,反而帮消费者搞明白了调制乳的质量和特点。”近日,记者走访济南超市发现,几位销售人员已不像事发之初那样焦虑。
之前经常购买蒙牛未来星的孙女士表示,以前凭口味就知道这种奶不是“纯牛奶”,对包装盒上“调制乳”三个字是否显著也并不在意。“现在媒体已经把调制乳介绍得更清楚了。关键看营养指标,如果口味好、孩子愿意喝,有什么不好?”
坦诚直面: 业内及时揽责改过化解“调制误区” “调制乳≠低品质”打消公众疑虑
除了主流媒体在报道上更加理性客观全面,在此次“调制乳”事件中,相关企业、行业专家、相关协会组织没有像过去那样一遇质疑即三缄其口,而是以坦诚的态度积*应对,毫不回避,或揽责改过,或解答公众疑惑。这也是“调制乳”概念*终得到社会认可的另一大原因。
针对调制乳问题,各大乳企均推出了举措。蒙牛市场部相关人士在**时间接受了媒体采访,并称其实企业早在7月份就已开始对相关产品的包装陆续进行了强化调制乳标识的改进。同时,乳业专家宋亮也公开表态:“作为企业,不应该回避问题,应该站出来解释,调制乳使用的也是生鲜乳或复原乳,添加的是对身体有益的成分。要让消费者知道调制乳的品质不比纯牛奶差。”
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在接受采访时对业内企业也毫不护短:“‘××牛奶’几个字很大,将‘调制乳’用小号字标注在侧边,这有点像在玩文字游戏。这样,不仅容易让消费者误解,还会让消费者反感,损害企业信誉。”
“到底怎样标注才算是清晰醒目?”一家准备更换“调制乳”标识的乳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是整个行业发展阶段中的问题,乳酸菌饮料也存在类似问题,还需要政府制定一套细则来规范。
根据专家们的说法,围绕公众*关心的“调制乳与纯牛奶有何质量差别”问题,记者调查了多款在售的各大品牌调制乳产品,通过对比其营养成分表可发现,尽管相较于纯牛奶,调制乳生乳含量只有80%,其每百毫升蛋白质含量指标却非常接近纯牛奶。比如,蒙牛新养道3.0克,伊利QQ星3.0克,天友贝贝星儿童专属牛奶2.9克,而纯牛奶指标是大于或等于2.8克。同时,除了蛋白质,调制乳的功能性也相对突出,比如蒙牛未来星等儿童成长奶产品,均针对青少年体质需求,添加了维生素A、D,钙,锌等有助大脑发育和身体健康的营养元素。
“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等已经有点被妖魔化了,不管什么食品,似乎一说用了添加剂,一说是调制就认为其质量不好。”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添加剂研究专家孙宝国曾多次对媒体如此表示。他直言,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会有现代食品工业。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从国际范围来讲,每种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所含食品添加剂的数量肯定在40种以上,无一例外。如有例外,那就是低档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