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日期“黑幕”:保质期=货架期 保质期≠保存期

百检网 2021-11-15

    食品日期"黑幕":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文/张馨竹

    提要:食品日期不易查、临界食品扎堆、到期食品去哪了、散装食品日期有"猫腻"、保质期大玩"变戏法".面对重重黑幕,你是否有查看食品日期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网走访京城数家超市,为你揭开食品包装日期背后的秘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加强,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被层层严格把关之后,企业如何处理临界食品、过期食品和不良食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关心。去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麦当劳、家乐福等知名品牌存在食品保质期问题,近年来,"陈馅"月饼、"回炉"粽子也屡见不鲜。

    有食品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如今市场上的食品日期存在诸多乱象:临界食品琳琅满目、到期食品去向成谜、生产日期随意打码、保质期人工"变戏法"、散装食品日期标注有"猫腻"、保质期保存期"分不清"、食品处理成了"商业机密"……

    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走访调查数家北京大、中型超市,专访食品业内专家及企业相关负责人,试图揭开食品包装日期背后的"黑幕",公开那些消费者不知道的事儿。

    一、食品日期:怎一个"乱"字了得

    临界食品超市"扎堆"出现

    在北京朝阳区的华联超市(常营店,记者注意到临界食品通常被捆绑促销。比如,几盒酸奶放到一个袋子里销售,每盒酸奶的生产日期都不一样。消费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买到夹杂其中的临界食品。

    记者走访了几家大中型超市,相继发现不少商家均在促销即将过期的酸奶、糕点、火腿肠等,这些食品变身为"临界食品"被摆在超市货架的醒目位置。所谓临界食品,通常是指即将达到产品保质期的食品,糕点、酸奶等保质期较短食品*容易"中标".

    对于"临界期食品",多数消费者由于不检查保质期,购买时全然不知,而商家也为了牟利促销,主动张贴临界期警示标志的寥寥无几。记者的调查中发现,临界食品通常以三种销售方式为主。

    其一、捆绑促销。不少商家将即将到期的"临界食品"捆绑在正价食品上促销,或是附赠礼品在即将到期的食品上,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二、临界食品通常会被摆放在货架前面。不少商家喜欢把"临界食品"放在货架的*前面,消费者**眼能看到的位置,若不留心就容易买到快过期的食品。因而也有"精明"的消费者向记者表示"我一般都从货架的里边拿商品。"其三、更改生产日期。更有不良商家更改食品的生产日期,将过期食品重新包装销售,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在正规大中型超市较少出现,通常在一些规模较小,监督管理松散的店铺容易出现。

    按照规定,在超市卖场和社区食杂店销售的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须在销售场所集中陈列并做出醒目提示,并且超市对于"临界期食品"都有固定的处理方式,要么退回厂家,要么以特价促销的方式卖出,一旦过了保质期就自行销毁。

    临界食品处理成了"商业机密"

    记者询问如果临界食品因滞销而过期,商家会怎么处理?华联、家乐福及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促销员回答如出一辙:"平时我们都会检查的,到了保质期的(商品就不会卖了,上面都有日期,可以查到。""货卖不完就都退回厂家,具体厂家怎么操作的,我们也不清楚。"西城区某超市的一位超市管理员对记者表示:"怎么处理,这个没法跟你说,我也不了解,这属于商业机密,不能随便告诉你。"

    国家工商总局去年3月发布的《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方案》提出,鼓励和引导食品经营者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经营场所设立专区或专柜,并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

    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超市对于"临界食品"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要么退回厂家,要么以特价促销的方式卖出,一旦过了保质期,超市表示会选择自行销毁。对于临界食品专柜,采访中的超市工作人员有些表示没听说过,有些则表示目前还没有设立专柜,"领导还没跟我们说要设专柜,具体我们也就不清楚了".

    临界食品"界"定模糊

    然而,对"临界食品"的定义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同商家的理解也不一样。在记者的调查中,某中小型超市的营业员表示"我们是按照行业惯例,接近保质期三分之一的商品就算是快到期(临界食品的食品了。"也有某大型超市的营业员表示,"保质期半年以上的商品到期前15天内需要公示;保质期两年以上的,*后30天算是'临界期';而保质期仅为一个月的,还剩3天的时候就算是临界食品。"

    记者了解到,关于临界食品的时间界定,大中型超市普遍的界定情况是:熟食2、3天;酸奶等乳制品5天左右;而面包、现制糕点等食品基本是当天出清。另外,一般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的,到期前15天需要公示;保质期两年以上的,*后30天是"临界期";而保质期仅为一个月的产品,*后三天则需要明示"本产品即将到期,特价处理"等字样。

    从字面上来说,临界食品所指的界无非就是产品的保质期。然而,如果真的以产品的保质期作为量化标准,临界食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这些食品距离产品的保质期实在太近了。也正因为接近保质期的尴尬,加之对临界食品的界定模糊,不少超市有了对临界食品的"自定义",何时促销、何时捆绑销售、何时标注产品到期的标示等,都有超市说了算。

    对此,专家向记者表示,业内其实已经多次提出应该在保质期之前设立一个界,"十天还是半个月,确实应该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说法。"虽然早在2007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了《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今后"在超市卖场和社区食杂店销售的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须在销售场所集中陈列并作出醒目提示".然而,此规定并非强制性措施,只是指导性意见,所以不少超市依旧采取降价、捆绑等方式出售临界商品,很少有公示或返厂的产品。

    专家:商家做法并不违规

    "临界食品"仍无界,专家也对此也很无奈。专家表示,依据目前的要求,商家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通过捆绑促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并不违反我国任何的法律法规。

    由于商家此种销售行为的合法性以及目前对于临界食品的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千万别被商家精彩的"特价"、"促销"活动迷惑了双眼,选购时一定要通过自己多留心、多注意,购物时一定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以防买到过期食品或"临界期食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散装食品,日期标注有"猫腻"

    记者调查中发现,除了临界食品日期模糊外,不少散装食品也成了消费者购物时的另一大盲区。当记者质疑散装食品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时,超市的销售员解释称:"这种散包装,都是当天来、当天包。食品都是前**做的。"在散装熟食专柜,记者看到包装好的肉质产品只有"包装日期、保质期和*佳使用日期",并没有标注生产日期,销售员表示:"散装的哪有生产日期啊,来货的时候都标在了箱子上,这些都是新鲜的。"

    然而,记者注意到部分柜台仍然存在不少待售的卤制品,当时已经是晚上七点钟,这些熟食当天显然不可能售完,销售员对此解释说"卖不完老板就自己处理了,不会再卖的。"记者追问如何处理,销售员则表示"不清楚,我只负责当天的售卖".

    对于超过保质期限的散装食品,销售员表示部分食品超市会自行销毁,也会有一部分返厂给制售者。经营者或制售者负责销毁并保存相关记录。专家表示,如果商家违规经营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以及使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应按照《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散装食品销售:有规定无执行

    然而,记者了解到,《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中有着明确要求"出厂的散装食品必须采用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进行密封包装,并在标签上标明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包装规格。同时应附有检验合格证明。"

    按照规定,散装食品是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专家表示,按规定,经营者应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然而,这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落到实处。

    二、识别食品日期,多少猫腻在其中

    保质期=货架期 保质期≠保存期

    据专家介绍,食品货架期是指食品被贮藏在推荐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安全,确保理想的感官、理化和微生物特性。也就是说,在食品货架期限内的食品,其质量(品质能够得到充分保持,食品完全适于销售。食品货架期和食品保质期是一样的。而如果食品超过其货架期(保质期,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仍然是可以食用的,不会立刻变质。

    而所谓的"保存期"则是硬性规定,指的是在标注条件下,食物可食用的*终日期,超过这个时限,产品就会变质,不能再食用。专家总结道"也就是说,保质期内是食物的*佳食用日期,只要时间过期不是太久,还是可以食用的。但如果食品到了保存期,则不能再食用".

    通常,食品包装上的标注,保质期(货架期是"*好在……之前食用(饮用"或"……之前食用(饮用*佳";而保存期则是"……之前食用(饮用".

    专家解释说,有些商品的保存期可能是15天,但保质期(货架期只有7天。货架期这7天是允许售卖的,7天一到原则上就不能卖了,但是此时食品并没有变质;而所说的保存期15天,包含了货架期。货架期的7天到了,但接下来的7天时间,食品仍然在保存期范围之内。到了货架期的食品按要求应该下架、销毁、返场、自己内部消化或采取其他的手段。

    生产日期、保质期,查找不容易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华联超市,记者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在挑选食品时都会主动查看生产日期,然而,不少消费者拿着包装都需要反复查找才能找到。"每次找生产日期的时候都很费劲,日期标得太小了,就不能大一点、明显一点,每次都要找很久。"两位购买火腿的女士向记者表示。对此,上了年纪的人更是一脸愁容,往往只能让周围的年轻人帮忙查看日期,或者直接购买。

    在超市的牛奶专柜,记者发现捆绑销售的奶制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一般标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这么多袋牛奶和酸奶都是一个生产日期吗?"销售员表示:"我也不太清楚,得查查。"销售员都难查到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着急购物的消费者就更不会"耐心"查找了。

    记者询问不少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都"发现难":有的打印在皱皱巴巴的包装封口上;有的字体颜色与包装底色近似或相同;有些是喷墨打印或直接粘贴在包装上,给经营者涂改留下空间。

    专家对记者表示,这些现象均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的《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显不符。依据该规定,食品标识应当清晰地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标注贮存条件;食品标签的一切内容,必须"清晰、简要、醒目";文字、符号、图形应直观、易懂,背景和底色应采用对比色;食品生产日期应该用难以涂改的电子喷码。

    保质期也会"变戏法"

    去年央视"3·15"晚会上曾曝光麦当劳、家乐福等知名品牌存在的食品保质期问题,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麦当劳店一度被责令停业整改……事实上,类似的食品日期一直屡见不鲜。

    专家表示,部分厂家钻空子,利用喷码机等修改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情况一直以来都存在,但同时需要区别的是,有些生产时间差**的,可能是产品在生产线上没调过来。专家称,很多大型企业都是连续、大批量生产。比如康师傅一个工厂可能有80多个包装的生产线,这仅仅是一个工厂,同一时间很多工厂都在加工生产,肯定存在时间差的问题。

    但如果食品"穿越"4、5天,比如11月21日售卖的食品,生产日期却标的是11月25日,此种情况完全是恶意篡改生产日期。所以对于,消费者应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

    过期食品返厂后去向成谜

    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超市货架上有许多特价促销和捆绑销售的商品,记者注意查看保质期,发现大多商品已临近保质期。

    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如果产品到了保质期还未销售出去,食品生产企业会按照之前与销售企业进行的书面约定进行回收。一位多年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过期食品返厂回收后,生产企业如何处理,很少有人追究。按照相关规定,一般只是靠企业自己进行无公害处理,但并未强调由谁监管。除非有关部门在市场查到了过期食品会强制销毁。"

    由于对过期食品回收后的处理存在监管真空,就为个别不良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个别小作坊的食品加工厂,有时会向乳制品生产企业低价收购过期乳粉,收购之后用来制售加工面包、糕点,生产雪糕冰淇淋等产品。"

    食品生产企业究竟会如何处理未售出的过期食品呢?记者电话采访了几家食品企业,大多数厂家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理问题回答隐晦。有的企业以相关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接受这方面的采访;有的表示不方便对外透露。只有少数食品生产企业明确地介绍了他们关于过期食品的处理方法。

    国内休闲食品销量较大的徐福记国际集团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企业设有专门的环保节能焚化炉设备,将全国各地的过期产品运回东莞总部进行烧毁,每天可以处理5吨至6吨过期或不良产品。焚化炉利用的原理是对产品进行二次焚化,以达到环保无污染的效果,而且产生的热量又可用于供热。该工作人员表示,为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已经考虑今后会在各地设置环保型焚化炉设备,方便过期产品的就地回收和销毁。本市的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也表示,他们会将过期食品进行无公害处理,有的作为牲畜或家禽的饲料,有的按工业原料进行处理,还有的则进行焚烧处理。

    过期食品销毁难

    过期食品由企业自行销毁,专家称常见的销毁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分解、排料(前提是不能造成环境污染、稀释、焚化处理、内部消化等多种方式。专家表示,如何销毁过期食品尚缺乏相关规范,往往出现销毁难的困境。除了食品本身的成本外,销毁所需的场地、费用、技术等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内。同时,一些食品的包装,例如一些过期的饮料,包装瓶可以再利用,单一的销毁处理方式显得过于浪费,缺乏相关明确的销毁规范。

    前些年媒体曾报道关于光明乳业生产回奶问题,对此,时任光明乳业的董事长王佳芬称"全国乳品生产企业都有回奶罐".专家补充道,所谓"回奶"就是到期牛奶回收,重新加工。"因为我们国家是严重的资源匮乏型国家,从加工工艺上来讲,应该问题不大,只要原料时间不是太长,不要变质就行。"专家表示,企业有企业的难处,然而消费者花钱买东西,也有"被骗"的感觉。

    南京冠生园也曾经被曝用陈馅做新月饼,导致消费者购买的月饼还没超出保质期却发生了霉变现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制度》规定,回收食品的处置应由专人负责,回收食品收回后,应立即对此批产品进行隔离存放,并挂牌明示,提出对此批产品进行销毁的处理意见,由本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派2人以上执行销毁并记录。可是,这样的销毁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显得有些步履维艰。

    三、食品加工应该是一个"良心工程"

    他山之石:日本卖寿司,不同保质期售价不同

    国内食品日期混乱背景之下,国外如何处理食品日期问题?专家以散装食品举例说明,"比如速冻食品,都是散装的食品相关的日期标注不易管理,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反对散装食品进入市场,但国内消费者有这个市场需求,存在即合理。所以散装食品大多依靠企业自身的道德底线,监管规范是有的,但执行起来有困难。"与散装食品类似的,是私人加工的食品。专家称,这种食品更加拷问商家的道德底线。

    以中国与俄罗斯为例,专家称,俄罗斯的人均销售肉制品远远高于中国,但是在俄罗斯没有生肉,全是熟肉,所以并不是说国外就不存在食品日期的问题,只是各自的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不同。国外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但是国外也有值得中国食品借鉴的地方。

    此前,中国的食品专家曾组团去日本实地考察,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日本的超市在售卖的寿司和便当,上午、下午、晚上都是不同价格。专家介绍,通常下午五点以后,寿司开始以全价的1/3出售,到晚上7点左右就不卖了,开始撤下销毁等处理。所以,日本是用食品价格来调节即将到期的食品售卖,对消费者做到了告知行为。实际上,当天不同时段的产品质量是没问题的,都是前一个晚上提前做好的,但通过明码标价和日期说明,主动告知了消费者,这样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既有利于快到期食品的促销,也使消费者能够吃得"明明白白".

    食品行业,商家该经营"良心工程"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消费者表示对食品的保质期及生产日期不放心,希望食品、销售企业将快要到期的食品明确标示,同时,对过期食品的处理方式、销毁办法公开化、透明化,避免不法生产、销售企业对过期食品进行"改头换面"后二次出售,损害消费者利益。

    一位消费者直言:"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对过期食品的处理享有更多的知情权,过期食品处理方式不能只是企业自己明白的'商业秘密'.此外,对于过期食品的监管不能只停留在市场上不再销售就算完事了,对目前出现的监管空白,应该尽快出台有关规定以规范过期食品的处理,以避免'回炉'再售。"

    近日热议的航空食品日期问题,据标准行业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已在起草《航空食品安全规范》,该规范公布后,航空食品的生产、供应将有统一的标准,并强制性要求全行业执行。其中,飞机"盒饭"的保质期将以小时计算,从制作完毕到旅客吃下不能超过36小时……专家表示,食品日期问题由来已久,问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并不断完善解决。

    在专家看来,食品日期问题,主要属于道德范畴,并非食品安全本身的问题。食品企业经营的应该是一个"良心工程",无论是生产者、加工者,还是销售者,拷问的都是他们的良心。所以,诸如个别超市更改保质期售卖商品,或者过了保质期的商品二次加工销售,这些都是道德缺失的体现。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对此也不应该过分的吹毛求疵。消费者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食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以偏概全,一概而论。消费者不要一提到食品问题,就上升到食品安全的高度,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道德层面解决;企业更应该反躬自省,将责任和监督落实到生产与加工的每一个细节,保证消费者吃得健康、放心,食品质量安全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更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立足的责任之重。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