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
根据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他们对700份冷冻草莓进行了检查,在其中一份上面发现了致病的诺瓦克病毒,但是这并不能证明病源是来自于中国,也不排除是在运输和存储以及食用不当或者是加工环节中出现问题。德国的研究人员也指出,这种病毒耐寒不耐热,只需要加热就能将其杀灭,深度冷冻的草莓在食用前是必须要加热的,显然德国食品供应商和相关食堂并没有这么做。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之前所谓"毒豆芽"事件,顾客在饭店食用凉菜后患病,起初人们将疑点集中在西班牙的黄瓜上,后来又转移到中国的豆芽身上,*后证明问题出在埃及的豆子身上。其实即便是埃及的豆子或者中国的豆芽,本来都是需要加热的,细菌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被杀灭,但是德国人大都把豆芽当作凉菜生着吃,这时候再去指责食品问题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证据要确凿,可是在调查结论都不明确的情况下德国媒体纷纷把责任推向中国。在这件事情上,一些媒体迎合了受众的心理,利用它来赚取眼球,而一些政客则是利用它向选民开空头支票,捞取政治资本。比如有德国政客站出来指责,为什么要从中国进口冷冻草莓?而不让孩子们吃上本地的新鲜草莓?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德国东西部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如果那些生活在东部的孩子能够和生活在西部的孩子一样吃上新鲜草莓的话,那么他们还会去吃不管从哪个国家进口的冷冻草莓吗?从中国进口是因为中国的东西物美价廉,特别是出口的东西,这里又反映了德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州检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中国"毒草莓"不过是一个噱头,一个诸多问题的替罪羊而已。
目前媒体和人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草莓身上,一时间中国草莓和其他中国食品甚至是中国产品的安全及质量问题再次受到德国民众的质疑。有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处理,但是过分炒作这一事件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积*作用,而且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比较典型的就是几年前的毒奶粉事件,不仅几乎毁灭性地打击了中国的奶制品产业,外国企业趁机成功将中国奶制品挤出了国际市场,并且顺利夺占了大片梦寐以求的中国市场,而且给中国产品的国际声誉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们自己对待这次所谓"毒草莓"事件应该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坦然,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不管媒体怎么说,不管政客怎么想,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百姓,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