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日报》昨日专访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她看来,食品安全关乎国家形象,尽管目前困难重重,但中国巨大的市场决定了食品工业未来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务之急是要跨过“食品安全”这道坎。
**财经日报: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的信任程度一再下降,请您客观评价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孟素荷: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危机是中国食品安全*大的危机。2011年我国6.2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死于食品安全的不到200人,其中80%为家庭食物中毒,算起来还不到交通事故的1/300,但引起的恐慌及震荡却远大于交通事故。
同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被广泛报道,中国食品工业的信誉度降低。2009年,河北天洋水饺事件后,山东省输日蔬菜减少了70%,日本国内冷冻食品销售额下跌40%。世界是一个地球村,食品安全问题使中国食品制造的价值缩水,这是令人痛心的。
乱象催生重典,在政府的严格治理及舆论的强力监督下,中国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惊人。2011年全年,全国3895人因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处罚;查处食品安全问题5975个;上海一个大企业一年要接受4000次各种形式的抽查,如此大的强度,显示了中国政府的责任与作为,这在全球都是罕见的。
但之所以对食品安全充满恐慌,体现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的短板。
日报:如何弥补这个短板?
孟素荷:诚信是企业家安身立命之本。中国食品工业要想突出重围,*基本的是要把握做人的良心和底线。
对于企业来说,透明产生信任,要通过生产过程的透明化,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下工夫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营养与功能成分的研究,用科学的数据说明自己产品与健康的关联。要“说得清”自己的产品。
对于政府来说,要做好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公平公正的法官,赏罚分明,帮助消费者了解事实的真相。值得庆幸的是,政府正在不断做出努力。2012年,有报道称某品牌方便面酸价超标,后被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为此,当地疾控中心公开向该企业道歉,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当发生问题,政府有责任及时予以科学的回应,才能保护行业健康发展,同时让消费者不陷入恐慌。
日报:中国食品工业现阶段面临*大的压力有哪些?
孟素荷:主要面临转型压力。**,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衰退。2010年和2011年食品行业人工成本涨幅分别为25.24%和24.56%,且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成本依然会上升。
第二,原料价格持续波动。近几年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剧烈,“蒜你狠”、“姜你军”、“向前葱”等价格飙涨现象屡屡发生,给食品行业采购和生产带来压力。
第三,商场渠道下沉加快。从全国外资大卖场新开门店数量可以看出,渠道逐步向地市级和县市级下沉。
*后是全行业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明显不足。因此,中国食品工业正处于不可回避的转型期。
日报: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当怎样做既能降低成本,又能确保食品安全?
孟素荷:行业竞争的重点正从终端市场的价格大战,向产业链前端的基地建设及过程控制转移。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参与价值竞争。优秀企业应注重价值竞争,拥有一个能够做到**的产品,并成为销售的主体。
统一企业方便面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从2008年开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用4年的时间,2011年产量从每年的31.8亿包下降到30亿包,但其销售额却从28.02亿元上升至60亿元。虽然产量下降,但是价值提升,实现了从同质化竞争的“红海”,进入到差异化竞争的“蓝海”。
具体做法是将食品安全的成本列入生产成本,这是企业*经济的选择。过去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原料、加工、广告。企业*重视的是广告,投入*少的是原材料成本。这样做虽然能够带来短期利润,但是长远看来,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应对危机所要承担的成本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科学合理的成本布局,应当是努力打造坚实的基础,从源头上加大投入力度,严格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并拿出一部分成本用于科研,努力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才是*经济的选择。
日报:中国食品行业依旧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机会在哪里?
孟素荷:食品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板块,是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主体,在2011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仍创造了7.8万亿元的产值,保持了31.6%的增速,高于中国工业经济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
因此,我认为支撑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增长主要有五大因素:一是大市场,中国是全球**大食品消费市场;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据统计每个城镇人口对工业食品的支出是农村人口的10倍,增加了食品工业的销售额;三是市场竞争充分、企业成长快速、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四是市场对健康与安全的需求,使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由生存型向消费型产品转型,80%的消费者对健康问题关注,将推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价值提升。
预计今后5~10年,中国食品工业仍是全球食品工业中*具活力的板块,仍具有“大水养大鱼”的诱惑。但中国食品工业要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跨越“食品安全”这道坎。 摄影记者/高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