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乱象解决不了?

百检网 2021-11-15

    有机食品在人们心目中是"食品安全"的代名词,然而自从一系列有机食品信任危机事件爆发以后,其信誉度大打折扣

    有机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图为在去年11月18日北京国际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展出的有机食品辨别介绍。 CFP 供图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当"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假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被媒体频频曝光之后,在人们对食物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有机食品"便成了"食品安全"的代名词。

    但是,"有机食品"的价高惊人,却又让消费者咂舌。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克268元……近年来,一些食品包装上纷纷标注"有机"二字,并标榜"高质高价".

    然而当2010年10月重庆爆出沃尔玛多家分店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的事件,以及2011年12月,山东寿光、肥城等地获有机认证的企业违规使用农药、化肥,假冒有机认证在市场流通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对有机食品产生了质疑: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是否"货真价实"?身价不菲的有机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购买时如何避免买到假货?如何从根本上确保食品安全?

    为此,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认证权威机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就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情况进行了采访。

    消费者是否认同有机食品?

    了解有进步,知识仍不足

    家住江苏省南京市卫岗地区的张大妈特别爱喝萝卜汤,隔三差五,她就要到附近的"南京普朗克有机田园连锁专卖店"去买几根萝卜。因为这种萝卜不是普通萝卜,有"普朗克"的有机食品品牌,虽说价格要比一般萝卜贵上一两倍,但张大妈认为,这个价格自己还消费得起,"况且这萝卜还味道好,而且是有机的,吃着放心".

    其实,不仅仅是张大妈,在卫岗集贸市场的这家普朗克有机田园连锁专卖店里,已经出现了不少忠诚的消费者。据售货人员介绍,像张大妈这样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在消费者中约占10%的比例。

    一位售货人员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发放了800多张会员卡,其中有40%以上的人每月在这里的消费额都超过了100元。这从侧面证明了文化水平的高低与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同已成正比。

    为了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有机食品时的不同心态,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前不久还专门对南京普朗克有机蔬菜专卖店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主要采取在有机蔬菜专卖店现场发放"有机食品市场调查表"的方式来进行。现场调查表共分为12项内容,分别就消费者的职业、对有机食品的了解程度、购买的频率、蔬菜选择、对有机蔬菜的感觉、对有机蔬菜价格的评价和对有机蔬菜的期望等方面进行现场调查。

    经过1天的调查,共收回调查表163份,而填写调查表的多数消费者都是自专卖店开店以来就经常光顾的老顾客或热心顾客,约占每天前来店里购买有机蔬菜顾客的1/3.

    调查分析显示,在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中,教师、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国家公务员和私营企业职员占了消费者总数的86%,证明文化水平高低与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同成正比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消费者中工人的比例也占了14%,说明有机蔬菜**不是所谓的"贵族食品".

    按照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安全食品从低到高共有3个阶段: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那么,消费者是如何对"有机"、"绿色"和"无公害"3种安全食品进行区别的?

    在"获知有机食品的途径"专项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消费者中很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群体各占1/5左右,而比较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各占约1/3.这说明盲目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很少,这与曾经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的有机蔬菜市场调查中,大部分购买者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结果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即使在这些认为自己很了解和比较了解3种安全食品区别的消费者中,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真正说出三者的区别。他们*通常的回答是:有机食品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有机食品关于转基因、转换期、缓冲带、轮作、跟踪体系、加工、储存、运输、认证、销售证等方面的知识几乎还是空白。

    有机食品凭什么这么贵?

    杂草全凭拔,虫子靠人捉

    一斤有机茼蒿11元,一个拳头大小的有机南瓜卖17元,一瓶有机酱油57元……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疑问:有机食品凭什么这么贵?

    江苏省南京市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是*早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的公司之一,其负责人宋宁已种植了10多年的有机蔬菜。自从2003年6月开业以来,专卖店运转及销售状况良好、效益不错。

    据记者了解,在南京普朗克专卖店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比附近销售的普通蔬菜要高50%~150%,平均高出1倍。而在上海、北京的超市内销售的有机蔬菜价格一般都要高出2倍~4倍,*高的达到10倍左右。有机食品专家认为,南京市这一专卖店的价格定位,比较符合南京市的具体情况。

    宋宁详细说明了一棵有机大青菜种植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大有讲究。**是为有机蔬菜找一张舒服又健康的"床"(土壤,不能有污染源,还要有洁净的水源。1亩地1年的租金要600元~800元。为了达到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农场的土壤必须经过一个"转换期",因为一般的田都施过农药化肥,所以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有机认证。

    另外,蔬菜种子也要经过挑选。拿大青菜举例,一般每年9月下种,经过两个半月的时间可以收获。在这过程中,大青菜可能遇到虫害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这时,宋宁就成了一个"赤脚医生",但不能借助任何农药和化肥去除虫,而是用生态的、传统的方法去应对,"我们有捉虫的综合手段,包括人工捉虫、物理捕虫还有生物治虫。"

    宋宁说,除了每天不同时段会有专门的工人到地里治虫之外,地里还铺设了不少防虫网。公司甚至还引进过一种微生物,专门让虫子生病,花销自然也更高。

    相比治虫,除草的成本就更高了。杂草生长的速度惊人,一亩地每天需要三四名工人专门手工拔草。光这一项,1亩地1天的人工费就要近200元。大青菜只能用有机肥,而且用量很大,普通青菜1亩地只需100斤化肥,而有机青菜1亩地往往要用上1吨有机肥料。

    "这样七算八算,有机大青菜的种植成本是普通大青菜的2.5倍至3.5倍是很正常的。"宋宁说。

    有机食品如何认证?

    认证过"三关",耗时几个月

    不过,千辛万苦种出来的有机蔬菜*终能否流向市场,还得经过合法的认证机构来"验明正身".

    成立于1994年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它不但是中国有机食品事业的发起机构,也是推动中国有机食品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据中心主任、研究员肖兴基介绍,经过他们颁证的有机食品品牌达774个。

    "有机蔬菜认证过程耗时较长,两三个月是正常的。"肖兴基告诉记者,接到某家公司的有机认证申请后,他们**会要求这家公司出具基地环境检测报告,或寻找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到申请方种植有机蔬菜的场地进行环境检测--看看这有机蔬菜"住"的条件如何、看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是否符合要求;水质是不是达到国家的灌溉水标准;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大气质量二级以上标准等。而环境检测需要进行一系列样本采集和化学分析,这一阶段至少需要花费6000元~8000元。

    如果生产环境通过了检测,"过程检查"则是整个有机蔬菜认证过程的重要环节。肖兴基说,有机蔬菜不用化肥,用的是有机肥;不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而是采取生态的、物理的和人工的病虫草害控制措施。

    在"过程检查"中,有机认证检查员会到田地里进行详细的调研,反复论证:既然用的是有机肥料,那肥源在哪儿、有多少数量,必要时可以拨开表土看看到底用的什么肥料;不用化学农药,那农场靠什么控制病虫草害;还要根据施肥的量和实际的生长情况,通过计算看是否与申报认证的产量相符等等。这一过程不但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也需要检查员具备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一阶段一般需要3000元~5000元的费用,甚至更多。

    接下来是进行产品检测。比如这块田地上种出来的青菜能不能达标,得经过严格"体检".检查员将根据国家规定的指标,对青菜进行采样,并送到有资质的分析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污染物分析,看相关指标能否合格。这一过程又需要2000元~3000元。

    完成检查后,检查员要出具一份详尽的"检查报告","我们在检查中有时会碰到农场使用一种新的物质,这时我们除了根据标准和规范对此情况进行判断外,必要时还会把样本送到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分析,出具更加权威的报告。"肖兴基说。

    综合而言,一般申请认证一次,全程的花销在1.5万元左右。

    如果经历了一系列反复检测,这地里的青菜各方面都符合标准,那就可以冠上"有机蔬菜"的头衔了。不过别以为这就完事了,肖兴基说,认证机构还需要对通过认证公司的产品进行长期追踪和复查,"我们每年例行检查一次,有时还要抽查数次。"而追踪过程也颇为复杂,这种青菜卖到哪些地方去了,必须保留完整的销售记录,便于追踪和溯源。有时还会到经营点检查标识的使用情况,以及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如何避免假货流入市场?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源头把关

    记者采访得知,目前,全国已拥有有机食品认证的机构达到24个,到目前已颁发有机食品证书7991个。作为我国成立*早、认证人数较多的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尽管成立已有27年历史,但认证的有机食品仅为774个。就认证数量而言,在24个认证机构中只能排到第5名。

    "尽管我们认证数量不是*多的,但我们力争做认证质量的先锋。"对于这个排位,肖兴基并不在意。据他介绍,这么多年来,有36个食品因不符合有机食品生产周期的规范,而被否决了有机食品认证资格。

    周泽江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驻外人员。据悉,这个国际上*有权威的有机食品机构目前共派出了3名驻各大洲的代表。作为驻亚洲代表的周泽江,在与记者谈到人们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时说,目前,大家别把有机食品当成救世主。他认为,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随后记者在多家超市中进行了采访,随机问20余名消费者"什么是有机食品",回答"五花八门":"包装上有'有机'二字"、"标价比普通食品贵很多"、"口感好、有营养、无污染"……由于认知模糊,一般消费者很难判断有机食品的真假。

    记者追踪一些有机食品产业链发现,随意标注"有机"字样、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标志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大路货,亟待整治。还有的食品包装上只贴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但没有认证机构的标识。

    不仅如此,还有的"有机食品"认证已过期或撤销。根据超市提供的信息,记者联系上一位常年进行"有机食品"收购、加工和包装的经纪人刘某。他表示,有机食品行业之乱,关键是认证环节随意性大,"像中绿华夏、南京国环等知名认证机构还可以,但对不少认证机构来说,你只要花两、三万块钱,基本就能拿下有机食品认证。"

    刘某还透露,交了钱,一些认证机构或中介公司会派专人帮助"搞定"申请、文件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全流程。

    不仅如此,因受利益驱动,有些认证机构甚至主动找加工企业花钱买有机食品认证。

    可目前市场上符合上述要求的并不多。如一种有机蜂蜜,包装上有国家统一的有机认证标识和认证编号,但没有认证机构的标识;一种袋装香菇,其外包装上只有认证机构的标识而没有国家统一的认证标识,认证证书的编号在部分产品的外包装上也难以找到。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有机食品,外包装标识不太统一,不过辨认起来还是有章可循。"肖兴基介绍说,一般而言,除了必须有国家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标识外,还应该有判定这一产品符合国家有机产品标准的认证机构标识或名称,附上这种食品的有机认证证书编号,便于消费者上网查询。

    记者还发现,国家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标识有的是用不干胶贴在外包装上,有的是直接印制在外包装上。对此,肖兴基解释,不干胶的标签是由认证机构根据产品认证量和包装规格限量发给的;直接印制标识则要求企业在印刷前将样本送交认证机构审核和批准。

    对于这些包装不够规范的在售有机食品,肖兴基认为,"这些包装不规范的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是'李鬼',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冒牌货'的,这次探访暂未发现。"据他介绍,2011年10月,国家相关部门曾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派出55名认证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对已认证的774个颁证的有机食品品牌进行了十分严格的"验明正身"检查。

    肖兴基说,至于部分产品可能存在冒用认证证书编号等情况,难以直接判断,需要根据产品外包装上的认证信息到网上进行查询才可确认,"这次探访的情况同时可以说明,如果消费者到正规超市、卖场、专卖店选购,碰到'李鬼'的几率就会小得多。"

    据记者了解,为了规范有机产品标识的使用,国家认监委已要求认证机构采用暗码方式,赋予每枚认证标识**的编码,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识能溯源到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使信息可追溯、数量可控制。而国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识数据库,供公众查询。

    前不久,国家认监委通报了2011年度有机产品监督抽检结果: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原因是产品中的农药或抗生素残留超出认证标准要求。

    针对认证中出现的问题,记者联系到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认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应组织地方认证监管机构对有机产品认证,但目前有机食品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仅靠认监委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

    "有机食品全程监管存在交叉或空当。"肖兴基表示,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资质审查不严,特别是一些中介公司也在承揽认证业务,扰乱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体系,应当引起重视。

    此外,在有机食品监管方面,农业部门管生产,认监委管认证,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哪个部门都说得上话,但哪个部门也不是完全说了算,"哪怕只有一个部门监管缺位,也无法管好有机食品。"肖兴基说。

    "九龙治水"搞不好有机食品,全程监管需要管理创新。肖兴基表示,当务之急是专项整治认证领域之乱,同时重拳打击假冒有机食品,将违规经营者逐出市场。

    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周泽江认为,人们别把眼光老是盯在有机食品上。有机食品在食品供给市场上不是"雪中送炭",而仅仅是"锦上添花".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才是广大群众*根本的需求。

    马上就评

    信任感如何不再被"透支"?

    原二军

    对于深受"地沟油"、"瘦肉精"困扰的消费者来说,"有机食品"不啻于一块闪闪发亮的招牌:挂上了这块牌子,就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种食品是安全的,即使价格贵也是物有所值了。然而当一系列有机食品丑闻发生之后,其安全性被打上了一个大问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感被严重"透支".

    这些年来我国有机食品问题不断,导致"南橘北枳"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强调产地的空气、土壤和水质因素,从种植、收获到包装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并且需要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认证。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的严格监管,如果在监管环节上出现问题,将使得一系列本不该出现的问题都会冒出来。

    **,有机食品生产本身具备的特性要求必须强化监管。按照要求,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对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外,在加工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监管的缺乏,使得生产往往没严格按标准来进行。比如一块原来生产过非有机食品的土地按规定有3年转换期,连续3年检测达标后才可以颁发有机证书,但许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往往做不到这些。

    其次,有机食品从产地走向市场的环节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需要具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来进行严格的认证,有一套严格的认证体系。而由于监管不力,导致看似严格的流程背后仍留下了许多"操作空间",比如有的企业取得认证后,超期或超范围使用认证;一些企业干脆绕过认证,自己伪造认证证书和标志,生产假冒"有机产品";此外,认证机构既是生产企业能否通过认证的监管者,又是向其收取认证费用的利益共同体,当没有政府部门来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管时,出现"花钱买认证"的乱象就不稀奇了。

    第三,有机食品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加强监管。和普通农产品不同,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有机食品需要具备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并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对食品生产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追溯。但目前监管缺乏,导致产品追溯系统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使消费者无法获得有机食品的相关信息。而对有机食品生产者来说,也留下了"做假"的空间。

    有机食品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蓬蓬勃勃的产业,要解决当前人们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危机,不仅要靠企业的自律,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部门对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的严格监管,否则有机食品生产监管的约束力将会得到削弱,从长远来看,还将会影响到整个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