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3日开始,
为让江城百姓尽可能多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记者日前采访了吉林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有关专家。
塑化剂是什么?
据专家介绍,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一种毒性大于三聚氰胺的工业用塑料制品软化剂,属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塑料的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因此能增加塑料的延展性、弹性、透明度及柔软度,属于工业添加剂。
塑化剂日常多用在食品包装或塑料日用品中,比如食品包装制品含塑化剂的比重是25%左右,人造革制品为35%左右,玩具在35%至70%之间。
我国卫生部已经把塑化剂列为非法食品添加物,凡是在食品中添加含有塑化剂物质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不必对含塑食物过分恐慌
据媒体介绍,席卷台湾的“塑化剂风暴”涉及食品种类近千款,包括果汁、果浆、奶茶、果冻、苹果派等。市民为此对身边的各种饮料、方便面等心有余悸。
专家表示,目前发现塑化剂进入食品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非法添加,二是塑料容器中塑化剂迁移。由于使用增塑剂的塑料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因此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会有微量增塑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但合格的塑料包装材料迁移量不应超出有关标准。
专家介绍,增塑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摄入量。以60kg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和欧盟分别认为,每人每天摄入1.5mg、2.4mg和3.0mg及以下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安全的,一般可以通过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多饮水、多食用水果、蔬菜来加速这个代谢过程。因此,大家没有必要过分恐慌。
专家教你三招防“塑”
由于普通市民根本不可能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来鉴别食品里是否含有塑化剂,因此只有在选择食品和吃东西时更加小心,防患于未然。专家介绍,普通消费者要“防塑”,需注意以下几点。
1.塑料与油“不兼容”。“用了增塑剂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不能用于包装脂肪性食品,不能用于婴幼儿食品包装。”专家称,在塑料容器中的塑化剂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消费者一般无需担心塑化剂会析出。
不过,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尽量不要让油脂类食物与食品包装接触,因为油性食物会让塑料中的塑化剂析出得更多。专家举例说,比如油条、熟食都*有可能令塑化剂较多地析出。
2.新鲜食物更安心。“现在被发现含有塑化剂的食品,基本上都是包装食品,所以远离塑化剂有一‘绝招’,那就是尽量不吃包装食品,尽量不要用塑料容器,只用陶瓷、玻璃甚至木桶来盛。”专家表示,想要吃得安全放心,*好多吃些自己动手做的食物,比如喝饮料只喝白开水,或喝自己榨的果汁,装水的杯子*好用玻璃和陶瓷的;用调味品少些花样,一般用盐和酱油就可以了;要吃辣味的食物,就用新鲜辣椒来烹饪,不要用辣椒酱;吃粉吃面,尽量自己煮,少吃方便食品;多吃粗加工的食物,少吃精加工的,比如尽量吃新鲜的猪肉、牛肉,少吃猪肉干和牛肉干类的零食……在这些生活细节上注意了,不但能保证食品安全,而且又省钱、环保。
3.温度越高越危险。专家说,所有化学物质的溶出量和速度都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化学物溶出量就越多。所以,尽量不要用塑料袋、塑料瓶装温度高的食品,不要把塑料袋或塑料盒装了食品放到微波炉加热。
另外,专家还提示广大市民,要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选购食品时不要贪图便宜,过分强调色泽好看、味道好吃、口感舒服而忘记了吃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记者 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