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
普洱茶销量突增,市场走火,其动力并非源于消费需求,因为市场上为喝茶而购茶的人(即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并不多,只占3成左右,其余7成购茶者不是为了喝茶,而是为了炒茶———他们看中的是普洱茶背后的增值空间。炒作依据是坊间已经炒热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年份长久的普洱茶越来越少,购买的人却越来越多,这种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在导致陈茶价格倍增的同时,也让新茶生产热活起来,毕竟,新茶也是会变老的。建立在炒作基础上的普洱茶市场,其“走火”便具有了双重意味:表面上看来市场火暴,但火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走火入魔的危险。
事实是,仅仅维持了两年的普洱茶市场热潮,到2007年后半年就突然降温,之后金融危机袭来,市场更如敷冰,几乎结冻。据统计,2008年1至10月份,广东普洱茶出口大幅下降超过60%,而2008年全年云南产普洱茶平均出口价也下降了13%以上。现在大部分茶商的手里只有货没有钱,已经被深度套牢,眼下市场不景气,恐怕要好几年才能消化。
普洱茶市场暴涨时期,生产企业对市场充满了非理性的期待,不仅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茶加工,导致滇红和少部分绿茶产量减少,而且并不适合普洱茶加工工艺的福建、四川茶叶原料也被制成了所谓的“普洱茶”,甚至出现大量进口缅甸、越南的茶叶制作普洱茶的现象。于是,普洱茶市场开始混杂大量名不副实的产品,普洱茶的声誉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像任何产品市场在经历非理性增长之后会进入衰落期,同时呈现出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的非健康发展状态一样,普洱茶市场现在也到了必须“拨乱反正”,重新洗牌的时候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以下简称“
除了规范普洱茶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该“国标”对受其保护的普洱茶产区生产加工市场环境也具有清理作用。相关专家表示,普洱茶市场前两年的畸形“繁荣”,使云南勐海、易武、澜沧江流域和西双版纳地区的野生茶林惨遭各路资本的蹂躏,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新生、速生茶园遍地开花,滥用化学药剂和生长素的现象也随之出现,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加之各种“专家”、“学者”推波助澜,各种市场卖点和不实宣传把普洱茶市场搞得乌烟瘴气。此次出台的“国标”,对普洱茶的树种资源、产地规划、茶园管理、原料要求、品质特征等,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这对普洱茶产区茶叶的生产经营会产生积*的引导作用,促进市场走上科学、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