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世界经济陡然跌入低谷的背景下,降低成本、节水减耗之于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意义更大。对于2007年总产量突破5000万吨,今年前8个月总产量高达4228.76万吨的
作为全程参与并负责制订饮料业节水标准的一员,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蔡林昌**工程师见证了饮料业节水降耗取得的巨大进步。12月9日,蔡林昌高工就饮料业节水的概括、目前采取的主要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用水量大为减少
记者:作为用水大户,饮料业目前在水资源消耗上是什么情况?
蔡林昌:在2006年饮料工业协会开始编制《饮料制造取水定额》时,曾经做过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取水量、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主要生产技术及装备、水源、水处理、生产用汽来源、冷凝水利用、水的重复利用,以及单元操作设备的水耗等,内容涵盖了饮料制造8类产品。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2004年碳酸饮料平均每吨产品的取水量为4.525吨,2005年为3.4吨,而2006年下降为2.918吨,2006年比2004年取水量下降35%%;2004年瓶装水平均每吨产品的取水量为2.96吨,2005年为2.76吨,而2006年下降为2.514吨,2006年比2004年取水量下降15%%。
从数字上来看,饮料业的取水量逐步下降,节水状况越来越好。这其中离不开行业协会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饮料企业在节水措施上的得当。
事实上,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缺乏,水污染也比较严重。因此,用水的工业企业更应该做好节水工作。
三级标准更能体现饮料业特点
记者:据我所知,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节水技术大纲以来,很多行业都在制订各自的取水定额标准,饮料行业的定额标准有什么特点?
蔡林昌:与化工、啤酒、酒精等行业一个指标不同的是,饮料业的取水定额有三级标准,即优秀、良好、达标。饮料行业的产品品种多,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只用一个取水定额标准,很难体现整体状况。
以碳酸饮料为例,一级标准的取水定额为2.0,二级为2.8,三级为3.6。在我们的统计中,所有54家碳酸饮料企业能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3家,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8家,达到三级标准的有13家,另有10家在三级以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标准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给了企业一定的压力,也可以促使企业在节水上更加努力,三级的企业可以往二级去发展。有了明确的指标后,每家企业也都能更好地定位自己。
从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在节水上做得比较好,比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甚至有的外资企业取水定额超过一级标准。
国内企业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与一级标准尚有差距,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节水技术有待细化
记者:我国饮料企业当前采取的节水技术有哪些?
蔡林昌:节水无非是从三个方面去做。**是设备工艺本身的节水,第二是重复利用水,第三是减少浪费。
从设备工艺来讲,就是企业在购买、引进生产设备时,要考虑到它的节水性能。其实这是饮料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双方的事,如何饮料企业对设备的节水要求更高,那设备制造方也会相应地提高这方面的技术。
从重复利用水的角度来讲,就是将冷却水、冷凝水和反冲水利用起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冷却水、冷凝水和反冲水,通过建立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凝水回收网络和反冲水多次利用,使水在使用过程中更高效。
减少浪费看上去很简单,就是减少跑冒滴漏。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跑冒滴漏就很容易发生。比如由于部分企业在选用冷凝水疏水阀时未能结合用汽设备的实际工况,致使疏水阀选型不当,蒸汽浪费严重,设备的热效率没有充分发挥。
节水技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生产茶饮料,一般企业在净化水时都用两*反渗透,而一级反渗透就会损失25%%—30%%的原水,其实茶饮料所需的水不需要那么高的要求,如果去掉一级反渗透就能节省不少原水。再比如,饮料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过滤环节,会用到反冲水,这个反冲水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记者:饮料行业在节水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蔡林昌:*主要的问题就是水的重复利用率偏低。在调查中,总共57家企业,冷却水得到重复利用的为45家,占79%%。而在33家企业中,只有24家回收蒸汽冷凝水,占73%%。在4家提供水的重复利用率的企业中,其利用率分别只有16.7%%、45%%、27.4%%和43%%。其实冷却水、冷凝水的量很大,如果能够提高重复利用率,很多取水定额在三级以下的企业都可以提高到三级甚至二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用水管理。**,加强用水的统计和管理,对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配置计量水表和控制仪表,有条件的企业可实现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其次,饮料制造企业在水定额管理中的水平衡测试应符合国标规定;第三,在设备采购时,优先选用节能节水型设备。
同时,饮料装备制造企业也应加强新型节水型设备;提供整线项目时,合理设计用水、用汽设备的流程,做到冷却水串联使用,冷却水回收;核定现有用汽、用水设备的用量;改进设计提高水、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