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期间,
奥运结束了,然而这些曾经保障食品安全的先进技术和监管体系能否在未来进一步普及?新体系的大众化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论证。
食品安检将继续推广
“奥运会结束了,但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广奥运食品的安全监管标准和经验,以造福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奥组委食品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蔡同一教授说。
蔡同一透露,为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市投入4000多万元更新设备,建立起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其检测水平完全能够做到准确、可靠和国际互认。这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它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在准确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快速。例如以往对食用辣椒酱中苏丹红的检测,一般需要40分钟左右,而新设备只需5分钟便能得到检测结果。据悉,本次奥运食品检测的平均用时仅为9分钟。
此外,蔡同一还强调,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的万无一失还有赖于政府强大的监管力度,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从技术保障到人才配备,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还指出,食品安全工作的深入,需要完备的标准体系支持,尤其是对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及其近似物、替代物的摄入标准,需要研究机构建立完备的数据,这样我们才能对各种食品问题进行主动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食品保障追根究源
据蔡同一介绍,在庞大的食品安全体系中,通过电子标签实行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能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运输过程、加工等进行全程追溯,通过查询终端可在任何环节实现“从田头到餐桌,从餐桌到田头”的双向追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数据,对食品安全进行事先预警,同时一旦出现问题,都可以及时找到问题所在,避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说正是这套系统,确保了奥运会期间北京未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北京市利用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来确保食品安全,无疑是一次颇具积*意义的尝试。
其次,“冷链”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奥运食品的新鲜与安全。“冷链”技术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此技术可以提高食品的储存期,有的可以储存一个月,甚至半年。
蔡同一说:“蔬菜和水果都是属于易腐性的商品,这些易腐性商品在加工后,对温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要选择适宜的低温条件。比如西红柿,青的西红柿要放在0摄氏度,熟的西红柿要放在4摄氏度。”这项保鲜技术,至今仍由于成本问题限制了大范围的应用,目前大多应用于易腐性,诸如肉类、果蔬等食品。
产业化市场潜力大
“面对如此丰富的奥运科技成果,如何有效地将其产业化,是奥运经济发展的基础。”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黄鲁成教授说。黄鲁成一直承担着奥运科技产业化项目的研究。
黄鲁成指出,具有产业化潜力的成果,才具有产业化价值。从技术潜力角度看,奥运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均具有很好的潜力,有些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形成了国家标准或技术规程。从市场潜力看,我国集中消费食品的单位十分庞大,如学校、大型企业、饭店,奥运食品安全技术成果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又如大型体育活动、大型会展日益增加,因而对食品安全检测设备(产品)需求也日益增加。
奥运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意愿息息相关,与政府有关部门提高食品安全举措紧密相连。因此,这些成果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人们也愿意将必要的各类资源投放于食品安全领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