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始终将
年产量130多万吨的海水养殖产品,是大连市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建设无公害海水养殖产地,是提升源头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该市不仅规范生产规程、投入品使用等生产行为,制定渔药使用、饲料使用、生产环境、水质监测等制度,而且把产地认定具体化,做到坚持严格程序、简单明了、容易操做。到2007年末,全市已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77个、13万公顷、占总养殖面积70%,认证无公害水产品137个、年产量80万吨、占养殖产品总量65%。
渔业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标准化。该市注意标准推广与使用并坚持常抓不懈。养殖用水及渔药、饲料、苗种等投入品的使用,是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为推进生产标准化,大连市印发了国家制定的无公害养殖投入品规范,使生产者有标可依。同时,积*推广无公害典型经验。目前,该市1100多家海水增养殖企业,无公害水产养殖标准实施率已达70%,比5年前增加40%。
针对市内海水养殖生产有浅海浮筏、海底底播、滩涂港池等多种形式,该市水产部门根据区域布局,确定了40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借此辐射带动周边的标准化生产。在养殖品种上,大连先后建立了海参、虾夷扇贝、鲍鱼、海胆、裙带菜等6个***原良种场,支撑优势产品生产标准的稳定实施。2007年5月,美国FDA对中国贝类卫生监控情况进行考察,大连由于生产标准与技术规范与国际基本接轨,顺利通过检查。美方专家认为大连养殖用水水质良好,检验检测能力先进,生产过程管理及政府监控体系与美国基本一致。
该市每年制定监测计划,从品种、检测频率、项目到承担单位,进行细化,分析检测结果,实事求是对外发布。2005年成立了部级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可承担微生物、重金属、渔药残留、有害元素、生物毒素等检测任务;2006年规划建设长海县、旅顺口区等8个重点渔区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已建好4个);以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确定了40个渔业水域水质环境监控点。目前,市、县、企业3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已启动运转。每年抽检虾夷扇贝、杂色蛤、海参、裙带菜等样品300个以上;40个监控点,年检测频率4次;40个示范基地水域专项检测,每15天进行一次,主要检测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等13项指标。
为加强信息传递,营造质量安全良好氛围,大连市海洋渔业局网站,开辟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页,对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及时转发,对大连地区水产品生产区域水质、产品检测情况等都依法公示。近4年,先后公示源头及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32期,品种1600多个,发布产地水域环境质量状况84期,通报监测点信息4320条。
大连市实施动态管理,每年对已获得产地证书的企业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对违反规定的产地,给予警告、限期改正甚至销号处理;2005年,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队伍,组织专项整治,检查各类企业1600多批次,查处违法用药等行为60余起,处罚有违规行为企业30多家;依据国家“水产苗种管理办法”,从育苗环境、亲本来源、技术规范、苗种检疫入手,对近千家苗种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目前90%以上的企业已步入规范管理轨道。
大连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收到明显成效。2007年源头和水产品市场的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5%和97%,比2003年提高6%、7%;全市完成海水产品产量213万吨,水产品总产值180多亿元;出口水产品30多万吨,贸易额12亿美元,渔业经济发展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