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开马葫芦盖儿,撇出浮油,运往郊外,熬制加工,再流向市场……记者经过近50天的跟踪
待卖油的走后,店主愤愤地骂道:“拿‘地沟油’蒙我。这些人真缺德。”——这一场景发生于5月17日上午9时龙沙路一家小吃部内。
齐市也有“地沟油”?记者听到这一信息后,立刻决定对地沟油进行跟踪采访。
5月18日晚10时,记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查,终于在东四道街的一家大饭店的门前锁定了目标——一老一少开着三轮摩托车,停在了饭店门前的马葫芦前。年轻人打开手电照了照马葫芦内后,便和老者用铁钩勾开马葫芦盖儿。之后,这爷俩儿便熟练地用铁瓢将里面的浮油撇出。之后,他们将撇出的浮油倒入车上的大铁桶内,盖上马葫芦盖儿,便驱车赶往下一家饭店。记者开车尾随跟踪,只见这爷俩儿沿着龙沙路、中华路、新江路如此这般一路掏去,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才沿着北大街向城郊驶去。记者一路跟踪,这爷俩儿似乎有所察觉,过了北大街转盘便关上车灯,向北郊粮店的城郊驶去。夜黑路窄,记者难以追上,只好调转车头。
5月25日深夜,记者又如此这般跟踪了另一辆掏“地沟油”的农用车,结果还是在曙光大街通往向阳路的路上被他们甩掉。
记者连续跟踪掏“地沟油”的车辆20余天,结果都是找不到掏“地沟油”的人的住所。
6月18日深夜,记者在合意小区内堵住两个正在掏“地沟油”的。记者单刀直入,问他们掏“地沟油”干啥?经过几个回合,其中一人向记者透露一二后,才捋出这“地沟油”的来龙去脉——“地沟油”是用泔水或者废弃的不能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加工而成,刚熬出来时是暗红色,经脱色脱味处理后,就会变成黄白色。这种油的燃点非常低,优质食用油加热到一百多度才会冒烟,这种油只要七八十度就会冒烟。用这种油的大多是一些炸油条的,或者一些流动的食品摊或小饭店,他们买来后会按20%到30%的比例跟普通食用油掺起来,而后用来烹炸食品。
记者得知“地沟油”的原委后,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更加坚定了记者跟踪调查的决心。
6月19日晚6时记者沿街查访流动烧烤摊贩,当来到齐齐哈尔大学正门路北时发现一个露天烧烤车正在往炭火上的鱿鱼刷黏糊糊的乳白色的油脂。随着烟气的飘散,一股难闻的气味冲进记者的鼻孔。之后,记者又赶到龙沙夜市的露天大排档中,走了几圈后,发现一家排档的后面藏着一塑料桶黄白色的油脂。记者拎起着桶油后闻了闻,一股微臭的哈喇味扑鼻而来。记者将这油倒进矿泉水瓶后,问摊位老板:“这是什么油?”老板皱了皱眉头回答记者说:“这是我们用猪油、鸡油和鸭油熬制的。”记者又问:“那为什么有臭味儿。”老板吞吐了半天后说:“我也不知道。这是卖油的给我们送的。”说完,老板便拎起油桶向后边跑去。
为了,搞清这疑似“地沟油”的来历,并获取直接证据,记者迅速赶到附近的龙沙公安局五龙派出所。一进门只见三位值班警察正在处理一起民事纠纷。记者向其中一位警察汇报了此事,并请求警察协助到夜市扣查疑似“地沟油”。这位警察耐心地对记者解释说:“对不起,这事儿不归我们管。你应该找工商局或技术监督局。”
记者走出派出所后,已到晚9时。此时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早已下班,记者只好悻悻而归。
为了弄清“地沟油”的出处,记者于6月20日晚又跟踪了一辆掏“地沟油”的汽车。从晚10时,一直跟到午夜,这辆掏“地沟油”的车才满载而归。记者乘着夜色跟着这辆掏“地沟油”的汽车一直到郊外,并眼看着这辆车开进了一家平房大院。记者暗暗记下了所经过的每一段乡道后才驱车赶回市区。
第二天上午(6月21日)记者沿着昨天深夜记下的路线,找到了位于城郊的这家加工“地沟油”的院落,进院后,只见院里摆了十余个大桶,院内支起一个熬“地沟油”的铁槽子。在槽子旁边盛满一桶刚刚熬好的“地沟油”,记者端起相机正在拍照之时,从屋内冲出一个小伙子,不让记者拍照,并打电话通知老板。此时记者要走,小伙子百般阻拦。双方僵持半小时后,老板坐出租车从城里赶来。当记者亮明身份,并说明采访理由后,这位老板对记者透露说:“我们熬‘地沟油’,不是为了食用,而是加工后运往大庆做工业原料。每大桶可买300多元。在市区熬‘地沟油’的至少有7、8家,他们掏‘地沟油’干什么我不知道。”
为了深入采访此事,记者和老板套起了近乎儿。老板*后向记者透露,你要想了解“地沟油”的黑幕,你就盯住街头排档和烤鸭、炸大果子的……
记者回到市区后,又按图索骥,结果在个别摊位上发现了疑似“地沟油”。这些油用在大排档的烧烤中,与臭豆腐、咸鱼混合在一起,让你难辨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