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上天天说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真不知还有什么能吃”。频频传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确让人有些无所适从。有鉴于此,上海市有政协委员呼吁媒体不能随意给食品扣上“有毒”“致癌”帽子。
这位政协委员还提出,要建立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这无疑是必要和必需的。但是,把公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归咎于媒体乱扣帽子和有关部门的“过度作为”,似乎值得商榷。
“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食品安全生产来说,堪称一场“魔鬼训练”。一棵白菜出口日本,就要经受200多项指标的检测。现在“名声显赫”的苏丹红,也是国外先揭露出来的,而我们心安理得吃了这么多年的“红心鸭蛋”,则是这场风波的副产品。
所以,有研究者指出,入世正在迅速拉近我国食品安全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检测水平更是一步到位。他指出,过去调研食品安全,数字都不太敢公布。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绝大多数食品的安全是有保障的,而且这个比例还在迅速提高。
问题食品被曝光,即使对当事企业来说,也未必是坏事。事实证明,许多过去因技术所限没有发现的问题,只要认真整改,产品和企业完全可以浴火重生。多宝鱼现在不是已经健康地“游”回市场了吗?据*新报道,上海北京的多宝鱼价格还有所上升。
也许对舆论监督要有个适应过程,但这总比囫囵吞“毒”要好。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今天被报道出来“不能吃”的东西越多,明天市场里不能吃的东西才会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