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经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组织的“泛珠三角”9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合作**次联席会议暨食品药品监管和产业发展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
在此次会议中,9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九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泛珠三角九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并签署了《泛珠三角九省区药品监督稽查合作协议》、《泛珠三角九省区食品药品检验合作协议》。
协议各方承诺将在5大领域携手合作,共保9省区食品药品安全。会上,各地参会代表达成协议:联席会议由9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首长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商定食品药品监管区域合作规划和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区域合作发展。联席会议每年第4季度召开一次,由9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轮流承办。
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开始,区域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目前我国规模*大、范围*广、不同体制框架下的区域经济组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
据了解,此次会议拟订的《框架协议》中明确了9省区将在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
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框架协议》要求各方积*发挥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以前瞻、务实、放眼全局的态度,协调有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的区域合作,努力构筑一个更加科学、协调、有效的区域食品安全体系。要加强食品安全政策和地方立法的交流与研究,建设区域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立稳定通畅的信息通报渠道。充分发挥各方技术检测机构的比较优势,加强技术检测机构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优势集成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合作,共同构筑食品安全监督的社会化网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表示,“泛珠三角”9省区携手合作,共同构建9省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举措,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起到*大的推进作用。
11滥用添加剂
从2004年国家对食品的抽查结果来看,滥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因素,成为食品安全的巨大黑手。去年发生的几起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也是由于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据了解,目前在我国超范围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个品类1500多种,使用添加剂的食品主要包括:饮料类(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焙烤类食品(面包、饼干、糕点等;卤制品类(熟肉类、酱菜类;调味品类;方便食品类(方便面、膨化食品等;其他(面粉、食用油等。可以说,不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几乎没有。正确使用这些添加剂可以改进产品的色香味等,但是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超量使用添加剂,甚至将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产中。例如曾经报道过的部分广西北海不法商贩,为了使生产出来的虾米更好看,使用双氧水、敌百虫和大量胭脂红等物质浸泡虾米。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食品都在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上严重“缺位”,大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上标注的成分都很简单,特别是食品添加剂成分及含量,*多只注明“天然香料”,具体添加剂含量及名称却只字未提。而散装食品则被商家简易包装后,只在外包装上标上产品主要成分,对于色素及其他添加剂等并没有任何标注。据了解,这些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食品行业。
业内报料也称,其实超标添加食品添加剂早已无处不在。为了让面包大而蓬松,面包加工企业往往在加工的同时使用一些增筋和面包改良剂。但在量的把握上,都是“随手抓的,感觉适量就行,”并不会用仪器去测量。据介绍,增筋和面包改良剂在面包中使用非常普遍,其主要成分为溴酸钾,添加量过少,达不到使用效果;添加量过多,会起副作用。溴酸钾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已被世界上多数国家禁止使用。但由于我国很多地方尚未开展溴酸钾含量的检测,超标使用的严重性被忽视。食品添加剂大多有毒,“天然”也不等于无毒,若超量使用,也可引起中毒,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量使用。
对于目前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市场现状,业内人士认为,一是消费者对添加剂的不了解让厂商见缝插针,二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管规则可供遵循。这也是导致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关键。有业内人士表示,目
前国家推行的3C标准,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在各种添加剂指标上没有具体强行规定,要做到防患未然只有出台更**别的认证体系。
根据公布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将对现有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调整,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新体系的首要目标。根据计划,今后将在标准中明确列出所有禁止添加物质的名单。检测食品质量时,将**检测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投入资金对已有的添加剂进行危险性评估,根据结果调整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在检测手段上,我国也将采用国际先进的检验技术和标准,从而能够在*快时间内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12餐桌污染
煮饭碰上“毒大米”,吃肉遇上“瘦肉精”,买菜拎回“农药菜”……餐桌污染问题成为2004年的热点话题之一。
我国已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壮举。但初显丰足的“米袋子”又面临伪劣粮油制品和有毒大米频繁出现、变质面粉流入市场、染色杂粮仍在销售等新问题。
老百姓**都离不开的水果、蔬菜污染也日益严重。据农业部对5省市抽查发现,50多个品种的蔬菜、水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农药超标。甘肃的白兰瓜没有了过去的清香,新疆的哈密瓜失去了往日的甘甜,这都是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农药,污染了瓜果的内在品质所致。
广东、浙江等地发生了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有毒猪肉中毒事件,消费者一时谈猪色变。随着技术监测手段和群众消费安全意识的提高,餐桌污染所暴露和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多。
专家介绍,我国蔬菜中主要是有机磷、除虫菊脂类农药、六六六等农药残留。这些农药在人体内积蓄后容易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错乱、皮肤刺激症等症状。从长期看,餐桌污染还会对经济和民族发展带来危害。在食物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产量,会造成经济的虚假增长和市场虚假繁荣。各种化学药品潜伏在人体内,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人们对天天要吃的东西都到了不敢轻信、提心吊胆的地步。如不及时加以整治,除了对经济信用造成“硬伤”外,必然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产生危害。
专家建议,国家应多开发抗虫害能力强的优质蔬菜、水果品种,推广使用低毒高效农药,从地里开始树起**道关口。对于面广点多的食品销售环节,必须分层次从严把关,在蔬菜、肉、蛋、海产品等大型批发集贸市场,建立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机构,加大食品检测力度;加强对肉类蔬菜等食品市场的管理,卫生防疫部门和食品卫生检查机构要对市场经营的食品实行定期检查,并向社会发布,形成人人关注的舆论压力。
重新制定、细化食品标准也是防止餐桌污染的有效途径。对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应对我国现有食品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等国际标准修订我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把不达标的食品挡在市场大门外。同时,对制造有毒食品的利欲熏心者必须采取重罚等手段狠狠打击,决不手软。一方餐桌,连接着农村和城市,并催生出近万亿元的“餐桌经济”。亿万务农种田的农民靠着这个巨大市场获得了可观收益,“餐桌经济”已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增长点。餐桌污染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抑制了消费需求,使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出现裂痕,进而会给农民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切不可小视。从这个角度讲,让群众吃上“放心饭”,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拿出过硬的办法,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