牻恿的高温天几乎将整个苏南捧上了高温琅琊榜,7月24日上午,顶着当地“破纪录”的超40 ℃高温,记者踏进常州武进区的五洋纺机车间,却看到一个“不会流汗”的数字化工厂。 车间内少有工人忙碌的身影,升降设备自动完成货品出库,显示屏上还有出库信息。 忙碌着的“机器手”,其一侧的设备上输入编程信息,可以操控它完成更多样的工作。 数万平方米的工厂内,机器轰鸣,已经开工的零部件生产线上一片繁忙,各种数字及智能装备、机器人手、AGV小车、立体仓库、堆垛机器人等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偌大的工厂里,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技术人员或坐在检测间“监督”机器,或对着设备输入一串串指令代码。 “以前经编织零部件的生产环节,让我非常头疼,一旦碰上订单高峰期,人手捉襟见肘。现在我不用再为这种事犯愁了。” 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指着显示屏表示,现在工人已经被尽可能地“解放双手”,他们的工作从流水线的组装加工变为编程以及检测,总地来说,就是操控机器,每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几个机床,也确保了高峰期订单的按时、按质交货。“现在这个工厂只有30多个工人,工作量却相当于传统工厂的200人。”王敏其用这一组数据的对比体现数字化工厂的“高效”。 作为当地传统纺织企业,五洋纺机勇做“**个吃螃蟹的”,早在5年前就提出投资1.5亿打造业内**数字化工厂,以“智能车间”为突破口,**摸索了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至少节省50%的人工,提高5倍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成品率达到99%以上。“我现在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在国内,我的对手是德国。”在数字化工厂,王敏其自信满满地表示。 整经车间无数个机器手臂在箱内上下翻转。 在五洋纺机的整经车间,千余平米的厂区被涂成绿色,28台机器同时运转,无数个机器手臂在箱内上下翻转,一个工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同时在4台机器上开工,在这个车间,24小时内可以产出7~8千条袜子、600多件经编制衣服。 “相比以前传统的人工流水线生产,机器手可以帮助简化包括裁剪布、打板以及缝制等多个工序,我们现在的工作主要就是从机器上收集成品。”在整经车间来回穿梭,巡视机器运行的工作人员说,以前在工厂流水线做工得忙活得挥汗如雨,可如今的车间,“机械手”倒成了主力军。 中央管控系统工作间,车间内所有订单的生产信息一目了然。 机器人来了,产业工人去哪儿?记者在工厂内的中央管控系统工作间找到了答案。一整屏的液晶显示器,车间内所有订单的生产情况、完成情况、数量比以及交货日期等信息一览无余,显示器下的电脑前坐着聚精会神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台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28台机器的所有产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订单能否按时完成、是否会延期、延期多久,它都能精准地算出,工作人员则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对接给公司以及合作方。依靠“智能车间”,这位工作人员也从之前的“流水加工”岗转移到目前的“管理岗”。 在未来,机器人会替代人工吗?在传统纺织集群的苏南,常常引发这样的“焦虑”。然而常州五洋纺机的“无人工厂”给出了一个近乎方向性的答案:智能制造所伴随的并不是不再需要人,而是更合理的“人工转型”,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释放“双手”的时代,更需要人脑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