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制造强国全面发力:多地抢先机从制造走向智造
百检网 2021-12-07
|
2017的大幕正式开启,这一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同时,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首次被单独列出,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当前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防止“脱实向虚”,如何应对“双下挤压”,成为振兴实体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开始发力,制造强国建设已经从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多位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引擎。记者注意到,广东、江苏、四川等多地在部署这项任务的落实时,不约而同地将方向对准“制造业”。
作为四川“长子”的成都,亦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在2016年12月29日举行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成都明确将“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键词:振兴实体
工信部:今年全面实施制造强国建设
回首2016,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谓波谲云诡。对中国来说,能保持稳健并非易事。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7%,继续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领跑”。但如何才能稳中求进?
2016年12月14~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点提及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公开表示,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近两三年来,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快速提高,但制造业比重却在快速下滑,这种变化是不正常的。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入高收入国家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
应该看到,“中国制造”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有目共睹。世界强国的兴衰史亦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家战略创新与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吕本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核心,如果没有产品类型的制造业便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口和就业,“就是常说的‘产城融合’,房地产、金融、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都需要人口的拉动。”吕本富表示,制造业是所有经济的“龙头”,“没有龙头,龙身、尾就没有了,何来经济发展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加速,以及发展中国家争相承接制造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急需加快转型升级。
2015年5月,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日前举行的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明确了新一年工作的重点,其中,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开始发力,“1+X”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五大工程**启动实施,制造强国建设已经从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关键词:抢占高点
谋划:成都等多地“加码”先进制造业
从“制造业”着手,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提振实体经济,目前看来已经成为各地的“共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广东、江苏、四川等在内的多个省份日前在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均明确将“加码”制造业。
其中,制造业大省广东明确,“抓实体经济,核心是抓制造业。”“要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培育发展新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
作为实体经济大省,江苏强调,“关键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聚焦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浙江也提出,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发展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27日,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邀请了15位民营企业家参加,而他们大多来自制造业。
四川则表示,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针对各地纷纷将制造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但由于政策、体制不配套等原因,造成了一些投资者和企业不重视实体经济、偏向虚拟经济的情况,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近几年下降明显的工业投资增速。
盛毅指出,尽管实体经济不只是制造业,但是这种“脱实向虚”在制造业领域表现非常明显,“投资者对制造业的关注度远不如对金融、房地产、其他服务业的关注度,如果延续这种状况,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制造业的升级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记者注意到,作为四川的首位城市,成都在2016年12月29日举行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亦明确表示,要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事实上,2016年3月发布的《成都制造2025规划》中提出,“力争2025年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3位,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提升至31%、43%,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强基行动取得成效。
盛毅表示,成都要成为有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的比重是很重要的,“所以‘工业强基’说的就不是一般的工业,而是中高端的、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他说。
关键词:创新驱动
共识:需要从“制造”走向“智造”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进入全球视野,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被“成都造”“武汉造”“东莞造”等细分化的标识所取代。但另一方面,如何从“制造”走向“智造”,也成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工信部表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
应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不仅将振兴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对准制造业,更对“创新”达成了一致。
“创新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剩,怎么创新才是难点。当然,各个地方的产业不同,创新的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创新一定不能变成口号。”吕本富表示。
吕本富认为,搞活制造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让企业变得有核心技术,拥有国际竞争力;二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效率*高,“比如富士康,在同行业竞争中,效率越高成本就越低,这也是竞争力。”
吕本富表示,“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发展的龙头和动力,其他行业再搞也是‘泡沫’。有了制造业,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如何从低端的制造业,至少向中端、规模经济型的发展,并且还要向高端、拥有核心技术的方向努力。”
记者注意到,2016年8月、12月,宁波、武汉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目前,成都正在进行试点申报,不久前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应该说,成都在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上可谓雄心勃勃,如何才能将这一构想落到实处?
盛毅表示,“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发展方向和重点,成都不仅要自我创新,同时也要借鉴先进经验,“在我看来,深圳、苏州、东莞先走了一步,非常值得学习,他们都从代工走向了自主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重在核心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制造业发展基础好,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工业体系。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上科技资源丰富,为制造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的创新发展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成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值得关注。比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面临提档升级;制造业发展投资驱动明显,创新尚未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集群集约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戴宾指出。
他表示,成都应加快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战略引擎作用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个获批试点的宁波,就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工电器、纺织服装等为支柱的产业集群。”
同时,他还建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聚集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