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遭遇罕见大暴雨,多家企业纷纷为河南捐款或物资,这其中,有一家特别的企业引起网友们的注意。
连微博会员都没有的鸿星尔克,给河南捐赠5000万!
7月21日,国产体育品牌鸿星尔克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心系灾区,鸿星尔克通过郑州慈善总会、壹基金紧急捐赠5000万元物资,驰援河南灾区。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鸿星尔克连微博会员都没有....于是,网友纷纷慷慨解囊,现在,鸿星尔克被网友送了120年微博会员。
对此,鸿星尔克回应称,鸿星尔克立志成为百年品牌,不然对不起网友送的会员。
鸿星尔克的直播间也一夜之间沸腾。在过去一周该直播间的观看人次都不到1万,7月22日,鸿星尔克直播间的观看人次突破200万,当晚1直播快要结束时,鸿星尔克的总裁“吴总”(应为吴荣照)深夜亮相直播间,对网友表示感谢,“我建议大家在这个直播间理性消费。”鸿星尔克的总裁在直播间说。
京东发布报告显示,22日、23日两天国潮运动品牌的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80%。其中,跑步鞋、篮球鞋、运动裤、T恤等成为销量*高的品类,鸿星尔克、安踏、361度、匹克等国潮运动品牌销售暴涨,位居销售规模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国潮品牌鸿星尔克23日当日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2倍。
鸿星尔克(厦门)实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厦门。进入转型期,鸿星尔克选择继续下沉。2020年4月,鸿星尔克发布“做强县级,做优地级”的品牌战略,重新落地大众化。
此次鸿星尔克重回大众化瞄准了低线城市的定位和渠道下沉的方向。根据其官网显示,目前在售的鞋款中,大多数都在100-200元左右,产品定价较低。
鸿星尔克“下沉”的时候也不忘推出“升级”产品。
这款鞋子带来的反响出乎意外的好,在上市后10秒便售罄并在“双11”活动中狂销4万双,这也给了吴荣照对企业未来增长的信心。目前,鸿星尔克以“尔克奇弹”系列推出了这类相对来说比较定价比较高的产品,在外形设计和定位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价格仍然处于200-500元区间。
日发驰援河南
7月21日中午12时25分,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日发集团旗下子公司西亚航空在转塘基地成功起飞一架满载救援物资的贝尔429双发直升机前往河南郑州,于当日傍晚6点05分顺利抵达郑州机场。
“7·20河南大雨”牵动着举国上下的心。持续的强降雨作用下,河南多地严重积水,在郑州积水冲垮了挡水墙,甚至奔涌进地铁隧道,造成郑州地铁全线停运,500余名群众被困,在狭小的地铁车厢里,面对源源不断涌入的水和稀薄的空气,与死神博弈,与此同时西亚航空会同浙江公羊救援队也在与时间赛跑。
由于路面救援受阻,直升机已成为医疗救援的主要载体,作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执行空中医疗救援的主要力量,西亚航空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应急救援实操经验。截至发稿时,直升机已累计转运危重病患7人,时间就是生命,西亚航空将尽*大努力,与救援队紧密合作,保障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中危重病人的转院需求与救援保障。
作为本次派出直升机执行救援任务的西亚航空隶属于浙江日发集团。日发集团于2014年布局航空产业,2018年旗下子公司日发精机成功并购新西兰Airwork,进入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租赁及运营及MRO业务领域。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紧急动员行业积*支援河南
编织袋、土工布、绳缆等防汛抢险物资,帐篷、折叠床等安置物资,口罩、消毒巾等防疫物资是防汛救灾急需的重要物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迅速行动,7月20日午间到7月21日凌晨紧急动员行业企业积*支援河南防汛,提供编织袋等生产企业信息,动员企业紧急调配库存物资,梳理应急救援、防灾救灾用纺织品生产企业名单。
新乡化纤:位于凤泉区的粘胶长丝生产基地受暴雨灾害影响暂时性停产
新乡化纤7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位于凤泉区的粘胶长丝生产基地受到了暴雨灾害的影响,其中凤泉区厂区粘胶长丝产品部分成品仓库进水、部分生产设备被淹。公司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氨纶生产基地和粘胶长丝生产线主要厂房、设备和基础设施未受到损坏,生产秩序基本稳定。公司正在对受损生产厂区进行排水、清理、通电等工作,公司预计相关生产秩序恢复时间约为两周。
这张救援图片,太震撼!
7月22日,郑州市中牟县中央花园小区,积水中,铲车变身“生命之舟”,载着孕妇、孩子、老人、青年、宠物……一次又一次稳稳地驶向安全的区域。
新乡告急, 128万余人受灾, 呼吁救援力量关注新乡
继河南省会郑州之后,新乡市遭遇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强*端降水过程。据河南省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从7月17日8时到23日7时,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大降雨量965.5毫米。截至23日15时,受灾人口128.8万余人。受强降雨影响,河南新乡市卫河、共产主义渠等多条城市行洪排涝河道出现漫堤险情。从22日开始,卫河沿岸凤泉区、牧野区等多个县市区,连夜组织群众紧急转移。“新乡告急,降雨量超历史*值”的消息开始在各个救援队和志愿者的微信群里传递,呼吁救援力量关注新乡。
中国纱线网整理编辑自21世纪经济报道、日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