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后,各地做过深入调查分析,找出了原因症结,内地棉花生产的劳动强度高、产销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等是形成内陆棉区生产滑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中,劳动强度高是年轻农民对棉花生产不思亲近、怕苦畏难的主因,他们纷纷走出村镇进城打工挣钱,农村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儿童,对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进程不利,因而多数地区在大面积土地流转之后,少数中老年还保留着一些棉花种植习惯,但面积无以成片,产量不成规模,品质没有保证,出现了近年来传统棉产区棉花生产“老龄化、碎片化、分散化”的现象。
于是,我国加大了棉花轻简栽培技术的力度。此项技术不论是对现有棉花耕作者还是年轻农民返乡植棉都具有积*意义。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联合长江流域部分棉区、农业机械和传统主产区多年坚持棉花轻简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逐步显现出此项目的可比性。八月末,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与江苏金色农业共同开展的棉花多品种、不同栽培模式的生育表现得出的考察数据,比较客观真实地显示出了营养钵育苗移栽与麦后直播棉的生育表现。
育苗移栽棉八月底生育情况:平均株高100.5厘米、果枝19台、果节55个、蕾数19个、当日白花1.6朵、小铃6.5个、大铃5.8个、脱落数24个、脱落率45%、开花株率****。大麦后直播棉八月底生育情况(播期较钵育移栽棉迟一个月):平均株高95厘米、果枝15.5台、果节30个、蕾数11个、当日白花1.1朵、小铃2.5个、大铃3个、脱落19个、脱落率60%、开花株率****。
从观察数据看,两种栽培模式的棉花生育状况是有差别的,但是并不是很大。据专家分析,整个九月份,将是大麦(油菜)或小麦后直播棉的旺盛生长期,其营养要素向蕾花铃的集运优势将明显高于钵育棉,综合补偿能力的增强将逐步减小与早茬棉生育期上的差距。而由于早茬棉的发育适期先于麦后棉,下一步其优势在于成铃增速与吐絮株率快于麦后棉。
如此分析,正常气候与管理条件下,9月份的两种栽培模式各有各的表现。育苗移栽棉集中于成熟表现;麦后棉则是花铃的重要形成确定期,*终差别将是早熟棉霜前籽棉产量大于麦后棉,而麦后棉霜降后的棉花产量占总产量比例高于钵育棉,整体效益将略逊于早熟棉。
不过,有几点情况对这两种栽培模式将产生影响。一是今年“霜降”节气为10月23日,长江流域近几年基本是进入11月中下旬后才有明显降温天气出现,这就为晚熟棉在适湿适温下吐絮形成环境保障,对于选取轻简栽培模式的棉花生产是有利的;二是两种栽培模式在投入上不相一致,农业成本与劳动投入上钵育移栽棉均大于轻简栽培的麦后棉,所以收益不一样,虽然早熟棉售价高于晚熟棉,但好的年景两者相差无几;三是由于现在内地棉花生产下降,农户售棉变按期为按年度,一季只卖一两次棉花,早、中、晚成熟期别的棉花混为一体,也就无法分出优质与劣质籽棉的区别采拾交售,无法体现早熟与晚熟的价值特征。
这些因素的混合,加上棉花生产走势特征发生的变化,专家及业内分析,未来内地棉花生产模式更多趋向于轻简栽培模式,而其种子、茬口、管理及棉花生产加工的品质结构、流通方式都会发生改变,业内应加强对内地棉花产销市场的研究,因为地产棉对一些中小纺企而言,依然占一定比例的原料采购份额,随着市场棉价的不断调整变化,只要比较效益出现改观,一些传统棉老产区存在恢复性棉花生产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值得涉棉经营主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