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省市近期陆续下发消费券,目的是刺激地方消费,但是多位行业人士认为,随着疫情的缓解和控制,“报复性消费”出现的概率较低,更像是反弹性消费。“囿于消费者收入水平在停工停产期间受到限制,所以消费约束曲线也会有所收缩,故而‘报复性消费’可能性较低。”中国消费金融40人论坛副秘书长程雪军对记者表示。
4月15日起,武汉开始下发2000万消费券。而从3月开始,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等多地就陆续下发消费券,金额从数千万至数亿不等,通过刺激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其中,杭州市3月27日向全体在杭人员发放高达16.8亿元的消费券。
随着疫情的缓解和控制,很多人期望出现“报复性消费”,就像2003年“非典”一样。
根据公开资料,2003年,国内各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为正。即使在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有4.3%;等到疫情被全面控制的六七月份,消费同比增速则快速增长至8%-10%左右。
但是,本次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则大概率超过“非典”时期。“在复工之前,线下消费领域受冲击较大;但线上消费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从数据上看,一二月份的消费数据增速上呈负增长,说明消费市场受冲击很大。”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国内GDP增速为10.04%,比2002年还高,正处于高速增长的区间;而且出口和贸易受影响较小,居民收入水平也没有明显变化。
程雪军也对记者表示:“由于消费者疫情期间存在时空的消费抑制,所以在此期间或之后,消费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反弹。但是囿于消费者收入水平在停工停产期间受到限制,所以消费约束曲线也会有所收缩,故而‘报复性消费’可能性较低。”
“与其说是报复性消费,还不如说是反弹性消费或补偿性消费。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对未来的收入预期都不甚乐观,是否有心情去‘报复性消费’还不好说。”付一夫表示。
“虽然报复性消费大规模发生的可能性较低,但持续消费的增长都是非常看好的。”某中型券商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消费价格指数)备受市场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3月份,复工复产逐渐加快,3月份CPI环比下降。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
但是,对于CPI未来的走势判断,业内人士观点不一。“3月份CPI已经下降,虽然整体仍然偏高,但已经呈现向好态势。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消费市场前期的供给紧张状况得以缓解,需求端、供给端的联系更加畅通。长期来看,CPI有望在今年三季度重回3以下的合理区间。”付一夫表示。
程学军则表示:“目前较多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通缩,但结合全球央行QE(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历史经济规律,我认为反而更应注意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即需要谨防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疫情终会过去,但疫情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缓慢、QE政策下的货币难以回收,故而CPI走势会继续上升,但增速放缓。而对于居民消费,建议政府、行业、企业层面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消费补贴等手段促进居民消费。倘若居民消费整体上行,那么消费主题基金也有较好的发展趋势。”
结合整体疫情的发展态势,市场乐观预计疫情对国内各行业板块的影响会延迟至6月份。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无数纺织服装人惶恐不安的同时,也为其打开了转向线上销售的新视角。
直播卖货、生鲜到家、线上零售等都成为疫情期间的一抹新色彩,线上销售渠道迅速成为纺织服装业的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报复性消费”这一话题亦引发市场关注,疫情期被憋坏的消费欲会否在疫情后期迅速爆发?
复盘2003年非典时期,彼时纺织服装业以线下销售为主,前期销售受到一定阻碍。后在7月随着疫情的逐步收尾,市场上前期被积压的购买力迅速得到释放,纺织服装业的销售量获得大幅增长。同时,为快速解决库存,商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折扣优惠活动,纺织服装业开始复苏。
截至2003年11月份,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纺织服装类商品销售总额达358.2亿元,较2002年同期增长22.3%,各种服装共销售152 0173 3840万件,较2002年同期增长8.6%。
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消费者仍抱有保守心态,市场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局面可能还没有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