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进化史离不开
每年4月初正是棉花春播时节,播种前棉农平整土地,施肥灌溉,为的是给种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温床。播种前棉农需对其进行药物包衣,经过了药浴后,原本深褐色的种子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防止土壤中的病菌对其侵害影响发育。
大地做床,薄膜当房,棉花出苗多了一层额外保护。
初春的新疆气候复杂多变,低温风沙时刻侵袭着这片广袤的大地,在薄膜和滴灌的保护下,能够有效保障种子发芽所需的营养和温度,*后把一切都交给时间掌管吧。刚入土的棉种还只是一粒普通的种子,没有明显变化。经过十天左右,棉种逐渐发芽,摇身一变成为一颗颗健康的幼芽。这时的它们长高了2-3厘米,在薄膜的保护下,一个个低着头,初来乍到好像有些害羞,也好像有些拘谨,就等着冲破束缚的那一刻。
远远望去,棉田在薄膜的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片亮光。走近一端详,发现薄膜上面有一个个小凸起,正是发育的幼芽顶起来的。在这场春之声交响乐中,棉农使用着专业工具,蹲在地里挨个挑破薄膜,尽管工作劳累,但他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一个个幼芽代表着未来的丰收和喜悦。
失去了保护的幼苗暴露于野外环境中,开始危机四伏,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需要经历和面对的。
这时的幼苗*其脆弱,一场大风都能将它娇嫩的身腰吹断了,更别提是沙尘暴了。恰逢新疆4月的天气*蛮横,沙尘暴来无影去无终。虽然现在的天气预报犹如千里眼,百检网耳,可面对多变的气候,有些时候应对起来还是捉襟见肘。
就这样,棉花在出苗期不畏艰险,一路向上生长。
进入5月份,新疆低温沙尘天气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此时的幼芽悄悄变成了幼苗,身高也长高了10厘米,这是棉农*担心的阶段。幼芽出现了损伤可以及时补救,一旦棉苗期再补救,错过了时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根据往年的种植经验,这时候新疆棉苗*容易受灾。每年新疆都会发生大小规模不等的气象灾害,棉农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或许这就是棉花的宿命,既然安家新疆就要接受它的“坏脾气”。
除了沙尘暴和低温,
棉苗心惊胆战的熬过五月后,在蕾期又将迎来新的挑战。
随着天气转暖,各种害虫开始肆虐传播起来,棉铃虫、蚜虫、红蜘蛛、棉蓟马等主角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作威作福,严重影响了棉花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大的损失。为了降低伤害程度,棉农们多管齐下,采用先进化控手段,帮助棉株度过危险期。有的棉农在地面喷洒农药,有的应用无人机空中喷施药浴,全方位做好立体防控体系。除了药物防控以外,棉农还及时灭茬、除草、中耕,破坏虫蛹和幼虫,减轻发生基数,同时合理施肥,及时浇水,提高棉花自身的抗虫水平。这些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别认为自己少做一两次关系不大,*后的产量总会给出公平的裁决。
在新疆一亩地有10000多株棉花,即使措施到位也不能保证每株棉花发育良好,总有些关注和保护不到位的植株,成为害虫重点进攻的对象,枝干和叶子被吃的体无完肤。
面对药性越来越高的新型农药,害虫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对农药的免疫,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双方你来我往,循环往复,似乎没有终点。
面对这种情况,棉种也不是素手无策,徒手逮毙。有些转基因棉种带有抗部分害虫和病毒的基因,生长发育后对外界具有了天然免疫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己的伤害。
棉花生长发育到了花铃期,原先样貌丑陋、形状呆板的种子已经变化成婀娜多姿的少女了。山雀变凤凰并非轻而易举,要经历痛苦的蜕变过程——打顶。
棉花属于锦葵科植株灌木状,如果生长不加节制,一般可生长到5-6米。长高不是目的,多结铃桃提高产量才是核心。为了控制棉花的生长,棉农想尽办法,软硬兼施。要么是药物化空,喷施缩节胺。在初花期,化控目的是抑制棉株旺长,塑造理想株型,推迟封行增结优质铃数。要么采用人工打顶,要摘取棉株主茎顶端一叶一心,对同一块棉田进行打顶时,不分长势大小,逐株进行打顶,这有点像棉农对其进行的整容手术。棉株打顶后,棉花生长很快发生了转化,迅速进入到花、蕾、铃并进的生殖生长盛期。这段时间也是整个棉花生育期需水的高峰期,打顶后需要保证棉花生长水肥供应充足。
在开花阶段,棉花又会展现出诱人的一面,比如花的颜色会出现白色、淡黄色、粉色渐次过渡,这是由于花青素和酸碱条件的变化导致的。虽说原理复杂,不过一种花展现三种颜色着实有趣。
可惜过不多久,鲜花凋零后魔术一般地变为鲜绿的铃桃,渐渐长大,这油绿的铃桃就像一个个小铃铛一样,它的**任务就是奏响收获的音乐。时间悄悄地流逝,铃桃逐渐露出了真容。8月份站在田边举目远眺,翠绿的棉田依稀出现了点点白色,正是铃桃成熟吐絮后的表现。
在沐浴了100多天自然界的光热后,当初的棉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硕大的棉桃争先吐絮,竞比高下,同时又孕育出许多新的生命,这些新生命被呵护包围在蚕丝状的絮绒里。在一个生命暂告段落之后,新的生命即将呱呱坠地,它周而复始,阴阳轮回,这就是一粒种子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