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赚什么行业的钱,吃什么行业的饭,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回想2010年下半年全球棉花价格暴涨,有的棉农一年挣了五年的钱,有的棉纺厂的棉花原料库存每天在增值,甚至不用纺纱直接卖掉库存棉花就可以挣大钱。但是经过几年下来,当初卖掉库存棉花资源的企业到现在还是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了,反而是那些坚持不卖原棉、坚持开工养活员工、坚持按照合同“依时交货”的纺纱企业都得到客户的认可,依然很好地存在着。
当年,棉花价格在31000的时候,棉纺厂还能够挣钱,而当下到了13000的棉花价格,棉纺厂反而亏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下游的“预期不同”,棉花31000的时候,市场预期可能达到40000+;而当年现货市场棉花13000时,市场预期却非常低。
目前,期货CF152 0173 3840棉花价格逼近12500-12000,下游采购商的心理预期在12000甚至更低。所以呢,未来的市场信心或者说市场预期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根据我们了解,下游棉纺厂采购原棉,点价模式的“基差”水平在CY152 0173 3840合约+600到800点的基差(你可以理解成是服务费加资金和利息的概念),期棉12000+800等于12800元到厂价格,或者说14000+800点等于14800,质量升贴水另计,如此等等,依此类推。再如果,我们不妨从棉纱期货的价格倒算出棉花的价格理论值,也许还能发现其中的“跨品种套利”的机会。
未来纺织厂原料的价格波动会越来越大,棉纺厂要直接面对原料和成品库存价值波动的损益,棉纺厂经营会更加复杂,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成熟的纺织企业一般会采取以下的“招式”化解市场风险。
1)根据订单状况准备原料,原料备货尽量缩短到2个月以内。不要超过4个月.纺纱企业聚焦生产,不要掺与投机炒作。利用VMI系统(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年定量,月定价”的采购模式或者采取“点价交易”模式。确保原料采购数量价格的双保险。
2)原料下跌过程中,采购优质资源。涨时重价,跌时重质。抓住未市场的热点,大力发展BCI和优质棉花(例如新疆某些兵团生产的优质棉花),向上延伸供应链,向下延伸产业链,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在这方面,BCI的模式可以借鉴。
3)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预先销售”的功能,做好原料采购和棉纱销售(32支纱交割规则以及升贴水)。仓单资源可以作为原料采购的重要来源,郑商所对棉纱期货改进了交割规则,这将有利区下游企业接仓单货。
4)棉纺厂可以在熊市中调整纱线产品结构,避免常规品种的价格竞争,做好定向客户“专纺纱”市场的开拓。打开创新产品的利润空间。在全球棉花过剩和棉花替代品(涤纶,粘胶,再生纤维)同时增量的背景下,苦炼内功,同时寻找新的突破口。
再来谈谈人民币汇率问题,这几天,RMB离岸市场汇率破7.0,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纺织品出口贸易,但是细想一下,似乎出口形势没有那么乐观。
**,货币贬值,有些进口原料暂时失去价格优势,但是这几年的刚性需求也造就了一批进口棉花和进口纱的忠实拥趸,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如果国产纱跟不上的话,这部分市场份额还是被进口纱占据。
第二,货币贬值造成出口市场的“汇率红利”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基本上被客户降价格的要求快速消化完毕。中美之间的冲突,从贸易战层面上升为“金融战层面”,RMB的汇率继续贬值7.0--7.2--7.5逐步贬值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第三,棉花的替代品和各类化学纤维的大量使用也是一个*大的挑战,目前棉花现为在整个纤维加工量中的比例会进一步降低。原料供应充足,消费低迷。市场不缺棉花,因此短期内棉花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棉纺厂积*主动出击,掌握市场节奏,调整产品结构。
结论:由于中国纺织行业几十年的积累,具备了巨大的加工能力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短时期内能够替代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大部分的高端产业还是会留在中国国内。棉花棉纱的生产和原料市场还是在国内,棉花基本消费量维持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