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上看,近15年的棉花需求的年均增幅仅1.39%。但近15年全球的纺织工业及下游需求却是以较高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这其中的背离关系的原因就在于棉花的替代品,如聚酯下游产品和黏胶。在商品研究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准则,替代品的多寡决定了行情的剧烈程度。因此,要探究当前国内棉花产需缺口的未来演进,替代品研究尤为重要。
棉花,涤纶短纤和黏胶短纤组成了当前棉纺的三大主要原料。虽然国内棉花产量一直停滞不前,但涤纶短纤和黏胶短纤的产能却不断扩张。2009年,涤纶短纤的产量反超棉花。截止2016年末,涤纶短纤的产量增至963.92万吨,黏胶短纤产量增至341万吨。三大纺织主要原料的占比分别为涤短54%,棉花27%,粘短19%。棉花需求占比不断被化纤产品挤占,是国内外棉价价差高企,替代品优势显著的必然结果。从我国在2011年开始棉花的临储政策后,内外棉价价差一度超过5000元每吨,国内的出口型服装、纺织企业受成本高企的影响很大,开始倾向借助改变原料结构节省成本以增强出口竞争力。
近50年来我国的纺织工业保持着高速发展,但近十多年棉花的需求增速远不及化纤及人造棉,国内的纺织工业原料成分,特别是用棉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的70年代初期,国内纺织工业的原料是**的,即所谓的全棉时代。在当时计划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国内棉花供需基本平衡。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大量地引入化工设备,随后化纤制造工业开始快速发展。据全国供销总社棉麻局,中国棉纺协会等机构的有关资料显示152 0173 3840年,纺织用化纤用量仅为11%,1990年达到22%,而到了2000年则升至38%左右。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进入WTO,纺织品出口需求大幅增加,纺织工业迎来了二次爆发窗口。在那个十年里,国内棉花和涤纶的混纺技术高速发展。因为棉花的国内供应很难跟上井喷式增长的出口订单的需求,国内的聚酯产量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时期。终于在2005年左右,国内的化纤用量超过棉花,成为承载纺织工业发展新的发动机。
从细处看化纤对棉花的替代主要受有两个原因推动。1、对纺织产品特性的多样化要求,用化纤原料弥补棉花产品特性的不足。2、可纺化纤的价格优势。在2005年以前,用棉比例的下降主要是出于**个原因。涤纶等化纤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色牢度,密度小,织物轻,弹性好,耐疲劳破坏,良好化学稳定性等有点,虽不具备棉花吸湿亲肤,柔软等特性,却弥补了棉花的易褪色和变形等劣势。因此,混纺越来越普及,同时也受消费者接受。
在2005年前后,化纤纺织迎来发展的新的契机。涤纶短纤和棉花的价差由正转负,涤纶短纤开始更具成本优势,而这之后直至今日,涤纶短纤价格持续低于棉花,二者价差一度在2012年前后高达15000元每吨,近五年价差稳定在【5000,10500】。而粘胶短纤则是在2012年之后开始体现比较明显的替代优势,近五年稳定在【-2600,7700】。
从各机构的调研上看,国内的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行业仍在进一步的新建产能,虽然这个步伐在2015-2017年因为环保检查的影响下有所减缓,但在减缓的过程中虽有去产能的过程,但行业的集中度却在显著提升。我们预计在2018年化纤的产能扩张会再度加速,而这也将成为目前棉花供需矛盾的一大解决途径,从理论上讲,通过化纤和人造棉等产品替代棉花,解决目前棉花产不足需的230万吨的缺口并不困难,而新的混纺技术已经创造出能同时兼顾棉花和化纤各自优势特性的超纺棉。
可以预期的是,产业资金在未来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去调整用棉比率,而这个比率仍然主要取决于棉花与化纤的价差。换句话说,化纤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持续成为棉花价格的天花板,而且随着纺织行业竞争加大,企业利润对低成本的依赖程度会提高,天花板效应会越来越强。在这条逻辑主线下,作为农产品的棉花将被动地受化纤上游的原油价格的影响,棉花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也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