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
粮、油、棉、糖,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中,棉花在*近引起了业界专家的关注。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棉花产业链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问题。
在前一段时间举行的棉花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培训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们就提出了以下几点问题,即“种植面积锐减、人工成本剧增、收购价格连降、纺织企业叫苦”。
在这次培训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些棉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比方说“三量齐减”,也就是棉花产能、植棉意向、纺织用棉的减少,同时还有“一缺一剩”,也就是国产高等级棉短缺、低等级棉过剩。
这样的结果就是陷入“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产业困境,加之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棉花生产、棉农增收和棉纺织业发展。
但是,在之前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大家却发现,进口棉花*近的成交情况依然挺好,每天几乎都能****成交,所以业内人士认为,加工企业对于棉花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的。
一方面是棉花产销不好,另一方面则是企业需求旺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实,在2016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们经过讨论之后得出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有效供给不足。
什么叫有效供给呢?说白了,就是咱们生产的棉花在一些时候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棉花就不是有效供给。虽然棉花生产量总体来看依然很可观,但是企业真正用得上的,实际上并不多,这就导致不少企业转而购买进口棉花。
这种情况显然对企业带来了很大麻烦。一方面,进口棉花价格相对会比较高,而且运输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生产。对于咱们农民来说,辛辛苦苦种的棉花卖不上价钱,甚至是卖不出去,这也让咱们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之所以有这两方面的问题,其实就反映出了一种市场资源的错配。也就是说,想买的和想卖的,完全是两种东西。咋样扭转这种局面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就是供需匹配,这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提出的要求。
需求方,也就是加工企业,他们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同时,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进行,企业需求转向中高端。而供给侧,也就是咱们棉农,在提高棉花质量的过程中,脚步有点慢,这才造成了眼下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主动权其实是在咱们农民手里,而且方法也不难。随着产业的升级,不少企业都会和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咱们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来生产,实现订单农业,自然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在产业升级中,建立产业联盟,进行全产业链的抱团,也会让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更加顺畅。
正所谓:棉花市场很低迷,供需错位是主因。调整结构快升级,产业抱团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