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求补贴,愿前路多知己。
认识一位棉农,河北沧州人,是一位有着20年种棉经验的“老棉农”。据他介绍,2014年,他播种
还有一位河南新乡棉农老李,他2014年在河北河间包地120亩种棉,他说现在种棉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尤其显得孤独。现在整个黄河流域面积越来越少,尤其像老李这样的大户,2015年以来更是少之又少。老李希望“有识之士”重新建立起信心,同他一路往前冲。
棉企:求好运,愿一路风雨兼程。
山东德州某400型企业,2014年加工棉花3100吨,加工量在当地算是数得着的了。但是,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本年度却是亏了本。为什么? 用企业老板王总的话说,受到了外来棉的冲击。他算了一笔账,2014年新棉加工成本在12700-12800元/吨(3128级),但是市场销售价格一直 徘徊在12900-152 0173 3840元/吨,企业毛利润200-300元/吨。但是,在销售过程中,一是要加上运输、装卸费用,二是要加上仓储费用,三是要加上 利息,这样“三加五加”,企业的这点利润就加没了。所以,在算总账的时候,2014/15年度加工的棉花平均亏损150元/吨,3100吨共亏 150*3100=46.5万元。李总认为主要原因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棉企热衷于采购新疆棉,给内地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当笔者问及他是否打算 退出市场。李总说,建一家400型轧花厂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另外,这些年也积攒了很多人脉、经验,他不会轻言放弃。他的一句话触动心灵:既然选定了 目标,就一路风雨兼程。
纺企: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一位圈内好友于先生说的,他说现在纺织行业的症结,既不是越来越难的融资,也不是支付越来越高的工人 工资,而是资源,不仅数量日趋减少,成本更是逐渐增加。他说,2014年以来,中国国内的资源是相对短缺的。他举了几个例子:**,2014年中国棉花产 量630万吨,但是其中有多少是3128级以上的手摘棉?恐怕连50%都达不到;第二,以进口外棉来说,2014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量是208.44万 吨,可2015年呢?仅有89.4万吨1%关税内配额,除此再无其它。因此,虽然优质美棉、印度棉、澳棉已“陈兵”港口,但纺企却无配额通关。第 三,1100万吨国储棉虽然摆在那里,可质量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所以,对于纺企发展来说,资源是**要素,企业要“有米下锅”,而且要“有好米下锅”。
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笔者很认同,中国之所以是棉纺、服装大国,因为前提是棉花种植大国。皮之不附,毛将焉存?失去了棉农种棉的优势,纺企也就危险了。(文/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