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仅是棉花种植大国,也是棉花消费大国,尽管“两头在外”的局面在短期不会改变,即便是仅仅考虑“生产需要”,中国依旧是棉事的重心 和中心,既产棉又用棉,这一产业特点就必然让我们要深思自己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中的**地位到底是如何的?是做一个单纯的劳动力贡献单位,还是做一个既能 提供原料又能深度加工进而*终提供优质纺织品的纺织大国,还是能做到一个自我产出自我消费的纺织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独立市场。显然这三种局面都不会特质鲜明 的成为结论,而是趋于**和第二种选择的机会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国家产业扶持政策能够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持久力,那么逐步优化的以新疆为龙头的西 部棉区显然可以成为国内用棉企业的主要原料供给,但政策能走多远?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财力来扶持棉花种植产业,这还都是问号,还都是美好愿景。
美国是棉花种植大国而且是强国,说美国是棉花种植大国很好理解,无论种植面积还是持续近百年的稳定产量都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说美国是棉花 种植强国,从棉花育种到种植栽培技术,从全程高度机械化作业再到完善的棉花现货和期货交易体系,种种数据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但美国也有硬伤,那就是劳 动力成本高,这里不是说棉花种植,而是说纺织行业,尽管现在德国、日本的织机和后期加工技术足以让一个纺织企业也可以像机械制造工厂那样实现很少的人力, 但有中国这样一个天然的劳动力储备在此,即便是可以完全自动化生产的电子产品也都还是青睐富士康这样的“绿色工厂”。这是一个贸易比较优势的话题,不去争 论,只是接受这样的现实。
话到此,美国和中国在棉花这件事上的互补特质已经说得很明白,就是中国有足够劳动力去开展纺织加工与制造,美国有充足的原料和研发能力以 及*为重要的消费市场。尽管这种互补特质不仅仅是在棉纺织这个话题上,但约束到纺织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来看,这个话题显得特别有切入点。
从中美植棉成本看,中国新疆兵团种植成本是美棉种植成本的3倍多,其中人工成本为美棉种植成本的21倍,物化及机械等直接投入是美国的 2.4倍,机械折旧等间距费用是美国的1/4,土地成本是美国的5倍。上面这段数据有两个看点,**,美国房子贵,但地不贵,中国虽然地大,但实际能投入 耕种的面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即便是全疆都种棉花,种植面积也不足以支撑全部国内棉花需求,甚至是一半的需求量也是捉襟见肘。而国内长江流域和黄淮 流域的种植大多不上规模,考虑到整个国家的持续规划来看,继续种棉花可以,但其实并不经济;第二,大规模的机械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大量资金不是问题, 问题是我们的类似目标价格补贴这样的国家政策能有怎样的稳定性和持久力,如果这一政策可以长期执行,那么可以预期将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棉花全程机械化和育 种种植技术的长久事业中去,作为一种产业布局,未来国内棉花种植成本和规模都会有一个良性的预期,那么虽然不能说以后国内的棉花需求全部可以自给,但至少 可以和国际棉价产生良性的互动。插一句题外话,大豆直补也已经开展了,国家政策除了毅力还要有远期的实力和不与民争利的胸襟,政策走得稳、走得远,可以预 见未来国际棉价我们也可以有一些话语权,但中短期来看,我国的优势还不在于把握原料市场的话语权,至于掌控消费市场这个终端那就更是路漫漫兮了。
文言于此,对抗还是合作,其实已经有了结论,那就是继续做好纺织加工与生产的本职工作,在棉花产业政策能都持续稳定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国 产棉花的价值,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于棉花这个事情而言,说中美对抗其实都有些激进,但谈到合作,那真是不上华山不知道真的只有一条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