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行的棉花专家说,盐都、大丰、射阳三地堪称
如今,这个市的植棉面积比峰期削去一半多,今年账面上说是30多万亩,现实评估下来,专家伸出两个指头还说嫌多。该市紧临黄海,近些年蓬勃发展 起来的沿海养殖业使市场对饲料粮的需求猛增。于是,全市以玉米为主的粗粮生产迅速升温,玉米面积三年翻了三番多,现在己近37万亩,而这些田地在前几年、 几十年中全部是棉花,在该市北部乡镇,动不动就是一千亩丰产棉花片、万亩棉花丰产方。还有就是方兴未艾的畜禽养殖。由于有国内外知名肉蛋奶产销经营企业的 进入,苏北奶牛、生猪、禽类、水产养殖这几年也是发展速度惊人,原来大片大片的棉田上,新建起猪圈鸡棚,各市、县畜禽饲养、年出栏量连年翻番。有人打趣 道,苏北大棚(棉花营养钵育苗也需建塑膜大棚)实在多,不种棉花养鸡猪。
(去年还种着棉花的棉田,今年改成了畜禽养殖场)
(盐城郊区一位原来的值棉大户今年弃棉养鸡,农户反映,养鸡尽管也有风险,但比种棉赚得多,但的心思少)
**棉花专家、中科院院士喻树迅先生在见证了大丰棉花的昔日辉煌与今朝疲惫后心潮难平,高呼要把棉花生产的成本降下来,把繁杂的生产技术简化 掉,把辛苦的投劳轻简化,把种植的收益提上去(即“快乐植棉” 理念)。理性分析苏北传统棉区的兴与衰,症结出自多个方面,而政策的导向也显示上层设计对于长江、黄淮流域棉花产业发展的弱化考量。过去,听惯了、看多了 的各级对棉花生产重视推进场面的棉农,面对政府把棉花一把推给市场的快捷举止难以理解,无法接受。无奈之中只能是弃棉而选择其它。加上近几年棉市“不争 气”, 政府哪里驮得动“高进低出” 形成的“大棉包” ?也不收储了,目标价格直补暂时也没有面向内地棉区,一连串的冷遇,暗自推动着当年棉花产业的主角快快换装“隐退”。如此下去,内地棉区大有自生自灭的隐 忧。不能说传统棉区农民的选择是错的,因为他们以种植收益的多少决定种植品种。不能说国家在棉花产业政策规划上重疆轻内是错的。问题在于传统的种植业有其 辉煌的原因,对传统种植有着浓郁情结的朴实农民并不具有撬动政策性棉花主产区设置的胆量和能耐,他们有的只是深厚成熟的生产经验,但对于依附了几代人的主 要种植品种,尽管品质优上,也是国计民生物资,但现在一下子受到冷落,农民没有多少认为这是市场调节的使然,更多的表现只能是无奈。
(大田不种棉花了,爱种棉花的农户在种蔬菜的自留地上少量种一些棉花)
(农户门前空地种植少量棉花)
(大田里的棉花生长明显好于边隙地、自留地上的棉花)
本人一直有对“一国之棉由一疆遥供” 之策深表疑虑的心理,更有对内陆如此之多的传统老棉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无垠积淀如今将淡化隐出于市的怜惜与痛心。昔日绿如海,白似雪,堆若山的棉花,我们真的要“再见了”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