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检测中心启动信息化并不是一种偶然。在2008年之前,为了方便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服务客户,中纺联检就曾购置相关信息化软件,但由于***对检测中心的业务形态、检测流程以及客户需求不甚了解,信息化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做检测的也做起了IT开发。
本世纪初期,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就已经显现出了一个纺织产业集群热地的雏形:穿梭于面料市场,随处可见一边是满载纺织面料被压得吱吱作响的人力三轮车,一边是塞满布匹而被迫翘起后备厢的宝马轿车,传统与现代交错的景象充斥在盛泽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形成了一幅幅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画面。
在盛泽镇的车水马龙当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再次敏锐地觅到了市场商机,并迅速排兵布阵,冲到了纺织产业的“*前线”。
现任纺织工业(苏州)检测中心、苏州中科纺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主任潘大经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将这段往事娓娓道来。
走,到纺织产业*前线去!
“*开始,我们只带了一个技术服务项目来到盛泽,那时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后来慢慢站稳脚跟,并开始一砖一瓦地搭建纺织工业(苏州)检测中心。”潘大经坦言,2006年刚到盛泽时可以用一清二白来形容当时的处境,但站在产业热地的*前线,他们有着能直面企业的先天优势,所以坚持留了下来。这期间,他们扩建过、搬过家,从*初700多平米的办公面积,发展成为今天近3000平米面积、拥有70多人的大队伍。
“之所以选择盛泽,是因为这里产业相对集中,中小企业对检测的需求比较显著,当时依托着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我们就在盛泽落户并扎了根。”9年后的潘大经回忆这段历史很是轻松,可当时的情形却并非这么简单。
据记者了解,在中纺联检进入苏州市场之前,江苏盛虹纺织品检测中心以及国家丝绸质检中心服务站就已在盛泽开展了检测业务,中纺联检初来乍到,很难融入市场。“当时的中纺联检在盛泽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都不是很高,特别是当年的纺织面料市场还处于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对检测的需求和认知并不高,但盛泽纺织产业的欣欣向荣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会有更多爱惜‘羽毛’的企业出现,我们的行业资源和专业技术能帮到他们,他们需要一个具有国际化水平却又在家门口的检测中心。”怀揣着这样一份服务信念,潘大经在盛泽一待就是9年。
苏州检测中心**从以化纤为主的东方丝绸市场入手,以纺织质量为核心,展开包括纺织品质量检验、质量标准培训、质量技术研发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其还与中国纺织出版社共建了专业质量技术资料馆,免费对当地企业开放。
置身于产业一线,苏州检测中心油然而生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也正是有着这样的担当,当地政府以及企业逐步对苏州检测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中心也从被认知、接受,*终融入其中,与当地纺织产业一起成长。
中心业务经理田新红向记者介绍,苏州检测中心从*初几十万、几百万元的业务收入,到现在已成功跨越千万量级,据悉,近些年来其业务量还在以平均30%的速度连年递增。
据介绍,截止到2015年5月,苏州检测中心累计为6000多家企业提供各种专业
技术服务50万余批次,在市场上具备了广泛的认知度并获一致好评,为区域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质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