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诗经》
阳光明媚,柳绿花繁,在千年前的青山碧水之中,姑娘和小伙儿在护城河里一起浸麻、洗麻、漂麻,一起嬉戏追逐,谈笑风生。
你可知道?在这山水间流淌开来的除了男女之间浪漫的爱情,还有一种古老的手艺——夏布制作。
夏布,中国*古老的布料,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听上去就似一股凉爽扑面而来,仿佛一缕来自山野的清风。
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看似陈旧朴素,却淡然若风,它**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质朴,素淡,平和,低调,有一种时光里无言的淡定从容。
“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
《诗经》开启了千年夏布的渊源,那时还没有棉花,苎麻是主要的纺织原料,诗中描述的就是把麻纤维放在清水池里,发酵使纤维中胶质脱掉,以便纺绩成纱。一说苎麻纤维长,透气性强,更适宜夏季穿著,另一说源于夏朝,故俗称夏布。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也称白叶苎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古便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西方国家称它为“中国草”,日本人则喜欢称呼它为“南京草”。
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割麻、绩纱、挽麻团、刷浆、上机、织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饰。不同于现在用机器纺织出来的布,真正的夏布是用古老的手艺做出来的精致苎麻布。其绝精者两年余始能成一匹。一匹四丈八尺,可为二衫。
剥麻
将苎麻砍下,去掉叶子,剥下茎皮,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苎麻纤维。
自然漂白
分为清水漂白、日光漂白等方法,按程序连续几天进行,即成洁白苎麻。
绩纱
绩纱尽为女工,绩纱时将经上述自然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
织布
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织造为难。如果手艺不精,分断纱,又费时,次品又多。经纱、刷布多为男人所做,织布多为女人(故夏布又称为娘子布)。一个熟练的老织工,一日绩成一两线,已属不易。
从青丝到白发,日子就从指间攒动的麻线中,一点点流过。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没有经过裁剪加工的成匹夏布,就已经算得上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白纻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落英飞絮冶游天。南陌暖风吹舞榭,东城凉月照歌筵。赏心多是酒中仙。”
时隔千年,仿佛依旧能看见当日陌上落英缤纷,杨柳依依,身着白色夏布深衣的青年。
200年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的文明,却也破坏了千年工艺的传承,我们失去的是一方水土的记忆。苎麻所含的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费时费力,所以织夏布的人越来越少。夏布,渐行渐远,代表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现在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国夏布主产地在江西、四川等地,像荣隆夏布、浏阳夏布、万载夏布等都很出名。只是国人很少用,主要以向韩国、日本出口
柸布一般不能直接投入使用,需要进行脱胶、印染处理,而韩国和日本在这些高端核心技术方面有优势。同样的一匹布,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经过技术处里后做成服装的价值会提升10倍。这也是造成夏布生产越来越少的原因,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低。国内市场还不懂欣赏它,不免令人可惜。
对于传统,我们抛却得太过彻底。现如今,我们的身上衣,已全是西方的式样。制作的面料亦找不到传统纺织品的质感,牛仔布、卡其、莱卡……这些时髦的语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可是,我们相信传统并不会消失,终有**,我们会再一次将它翻找出来,从它那里得到生活的启示。
随着现代东方生活美学的兴起,夏布以其天然质朴的质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夏布衣服,既保留了淳朴的味道,又不失设计感。做成日用之物作,别有一番韵味。在夏布上刺绣、作画,更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配色柔雅,淡彩晕染,颇具水墨丹青之神韵。
当夏布重回大众视线的时候,它已从传统的布料成为时尚与古朴兼备的文化载体。在炎热的夏日里,一袭麻衫,一面麻帘,就能让夏天变得安逸而沉静,就能保持内心的安之若素。
惟愿未来每一个夏天,都有夏布微凉,自由自在,淡然如风。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