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网讯,1月8日召开的“2015年度大宗商品
市场高峰论坛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核心专家刘心田预计,自2014年起,中国大宗商品“GDP”缩水或会成为新常态。相当数量的大宗商品产能、价格都存在泡沫,而中国经济的减速使得泡沫挤出速度加快,2015年甚至2016年仍有可能出现量价俱跌的情况。但刘心田同时指出,由于消费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像价格一样的过山车行情,故商品“GDP”未来缩水程度有限(或在3-5%),且随时具备增长的可能。
生意社在会上发布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主要商品(生意社统计了58种)表观消费量、均价变化不一,88%的商品均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3%的商品表观消费量缩减。60%的商品“GDP”即年度商品消费总值(表观消费量*均价)缩水。以尿素为例,2013年表观消费量为6445万吨,均价为152 0173 3840元,2013年“GDP”为1160亿元;2014年,尿素表观消费量为5720万吨(数据统计至10月,全年数据为预估),均价为1530元,2014年“GDP”为875亿元,较2013年缩水24.56%。与尿素类似的商品还有天然橡胶(缩水28.41%)、热轧卷(缩水13.55%)等,有12个品种缩水率超过10%,总缩水率为5%。
商品“GDP”缩水情况在近15年非常罕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宗商品的表观消费量一直在增长,尤其在2001-2011年的黄金十年更是呈现爆炸性增长,大宗商品的价格过去十几年虽然经过几番波动,但2012年前总的趋势是向上的。在价涨量增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GDP”一直呈现近乎全线上涨的态势。即便是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2012、2013年,由于商品的消费量仍呈较大幅增长,故“GDP”仍以涨为主。然而,这一“常态”终于在2014年迎来的拐点。
刘心田指出,商品GDP缩水至少折射两个信号:一是产业景气度下降,虽然表观消费量仍有近8成商品增长,但增速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价格的重挫使得量增的“遮羞布”也难掩相关企业产值、利润“双降”的尴尬。多数大宗商品相关行业景气度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二是中国经济在转型:相较国家GDP仍保持7%以上的增速,大宗商品“GDP”缩水的不同境遇说明大宗商品在国民经济占的比重也在缩水,即原本对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宗商品已然“走下神坛”,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国家GDP的增长不再依赖大宗商品的兴旺,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价值体现。预计自2014年起,中国大宗商品“GDP”缩水或会成为新常态。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