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场化改革显成功谈起今年我国纺织业的困境和棉农对新棉即将采摘上市后棉价的担忧,高芳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涨有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关键是如何在高潮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何在低谷时把握时势,抢占先机。棉花产业也是如此,困难总是有的,重在找到解困的钥匙。总体来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棉花市场化改革是成功的,多元化结构的市场格局已逐步形成,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已经建立,我国棉业正在走向理性、成熟。目前我国棉花*大的矛盾是产不足需。从现实的情形看,产不足需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棉纺织业仍应立足国内市场
近年来,我国棉纺工业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大的棉花消费国和棉花进口国,棉花进口量占纺织需求总量的1/3,占国际棉花贸易量的40%左右。
高芳认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是毋庸置疑的,但国际市场能否长久为中国提供足够的棉花资源,要有忧患意识。例如,美国为发展生物能源,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28%,产量也会减少;印度棉花生产发展很快,出口量增加,但其纺织业发展也很快,对棉花的需求也在增长,能否继续大量出口,也有存疑。
按照纺织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对棉花进口的依存度将达到50%左右。对此棉协通过调研后认为,从长计议,我国棉纺织业应立足国内棉花市场,大致维持2/3国内、1/3进口的格局,才能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拥有话语权。同时也有利于规避棉花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稳定棉农收益。所以要树立忧患意识,尽快建立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多方化解产不足需矛盾如何化解棉花产不足需这一*大矛盾?稳定现有面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棉花单产,都是可以做到的,高芳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这几年间,棉花面积年均不足8000万亩,*低时6276万亩(2002年),*高时8540万亩(2004年)。从保证粮食安全和粮棉协调发展的角度看,棉花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左右比较实际可行。但如今国际粮价大涨,国家对粮食生产也**重视,是否会与粮争地?面对记者的疑问,她解释,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一是很多宜棉地,如盐碱地、沙土地等适合种棉花及一些经济作物,种粮食并不高产高效。二是采用套种间作等种植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
谈到提高单产,高芳介绍,近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及杂交棉的研发和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使我国棉花单产水平居世界前茅,2006年创历史新高,达到83公斤/亩。提高单产仍有潜力,新疆自治区、长江流域的部分棉区,如江西的九江、安徽沿江地区、湖南洞庭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棉花品种及耕作技术等因素,棉花单产超过100公斤。如果在良种、良法上有新举措,全国棉花单产能够突破90公斤,总产接近800万吨,就可以保证国内用棉量的2/3。棉协因此建议要继续加大对棉花科技的投入,形成长效机制。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社会力量,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我国棉花单产的新突破,为纺织工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新疆棉区、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淮流域的一些跨省宜棉地区,已经形成了我国的“棉花带”,而棉种多乱杂的问题始终未能根本解决。棉协建议加大良种补贴力度,特别是对高产稳产的宜棉地区,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用3-5年时间,在“棉花带”实现良种区域化。同时,改进良种补贴办法,通过棉花良种生产加工企业跨区域的市场竞争,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
产业化支持政策很重要
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但棉花市场放开后,短视竞争加剧,产业化步伐放缓。高芳说,市场开放初期,混乱和阵痛都是难免的,缩短其过程,需要建立产业化支持政策,一是要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使其有能力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延长棉花产业链,并通过技术、信息、物资等社会化服务,帮助社员增产增收。二是要扶持龙头企业,使其有实力成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依托,在棉花收购、加工、经营、纺纱等各个环节为合作社社员提供服务,帮助社员增收。
因此棉协建议国家向棉花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倾斜,特别是参加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龙头企业,在信贷、启动资金和辅导棉农经费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国内骨干流通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几个大型棉花集团,用现代经营方式,一头联结棉花专业合作社及种棉大户,一头对接纺织企业连锁配送,建立稳定的利益合作机制。
开办棉花种植成本保险高芳介绍,各地棉花协会反映,棉花用工多,成本高,几乎年年遭遇洪涝、干旱、冰雹等灾害,棉农损失大。过去用行政办法要求棉花企业上保险,市场放开后,企业不再承担这项工作,棉农受灾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同时,许多受灾概率小的地方,棉农不愿意上保险,经常受灾的地方收取的保险费不足以弥补损失。
他们认为,中央及地方财政应承担棉花种植成本保险的保费,把这种保险作为国家对受灾棉农的一种直补方式,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既要让受灾棉农得到生产成本补偿,又要避免财政投入成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利润收入。
改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家储备棉的吞吐,稳定了市场价格,保障了纺织企业需要。滑准税进口配额,防止了低价进口棉冲击国内棉花生产,保护了棉农利益。但也有不少地方反映,配额发放形式还不够科学、合理,分配数量不够均衡。内外棉价差过大时,配额甚至成为可以转让的商品,既加大纺织企业运营成本,也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