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

百检网 2021-12-20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复杂化、技术迭代化,全球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如何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且亟待破解的课题。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我国食品工业将开启以科技创新保障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新征程。作为全球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权威性与高端性并重的国际盛会,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共同主办的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于9月27—29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安全与健康新时代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大会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海关总署、中国科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ICMSF)、美国官定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INTERNATIONAL)、欧洲卫生工程与设计组织(EHEDG)等国际组织的支持。

大会在前11届的坚实基础上,继续以服务政府决策和回应行业热点问题为导向,通过国际视角,以科技为抓手,解析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搭建政府与产业沟通合作的桥梁纽带,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国际经验参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大咖齐聚大会。《乳品与儿童营养共识》在大会上重磅发布。

提升食品健康内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食品工业正处在健康转型的进程中,但其涵义绝不仅仅是减油、减盐、减糖的“三减”,而是需要发展以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根基,以科学为基础,以食品为载体,应用具有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质和原料,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在当下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企业的“三减”与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加”已经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它既需要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以实现迭代创新,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夯实产业基础,更依赖于管理的疏堵结合和监管的有为和到位。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我们担忧的以劣驱良的现实时有发生。而从全球食品安全监管的角度看,管理的到位只能在产业创新之后,因此科技界与产业界和各相关方,以前瞻、专业的科学视角,借鉴各国经验和教训,真实地、公正地面对不同时期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不同矛盾和挑战,探寻破解之道,并尽力达成科技界的共识,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孟素荷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全球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共性,同时,各地食品供应链上的新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多方共同面对,形成全球共治。他谈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首要职责,不断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减少公众认知偏差,推动食品安全社会认知;三是坚持问题为导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予以打击。梁钢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都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食品工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家通力合作。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一级巡视员张磊时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与健康工作做出重大部署。近年来,卫健系统按照“四个*严”要求,以落实*严谨的标准为核心,积*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一是立足预防为主,科学评估冷链食品传播新冠病毒风险,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组织制定10余个冷链食品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和技术指南,科学防范经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二是进一步提升标准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已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52 0173 3840项,涉及两万多项食品安全指标,初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三是防范系统风险,有效发挥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作用。四是围绕群众健康需求,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与合理膳食行动,推进营养工作融入卫生健康相关政策。张磊时指出,“十四五”期间,卫健系统将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服务水平和风险研判预警能力,做好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服务公众身体健康,增加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大会现场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孙传范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食品创新版图,重构世界食品产业结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食品生产、制造和安全保障,食品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力量,需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孙传范指出,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部署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专项,食品产业正在从规模型、数量型农产品与食品的初级加工,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食品精深制造与创造转变。孙传范表示,“十四五”期间,针对食品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科技部将重点突破,部署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食品营养与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重点专项,聚焦加工制造、营养健康、智能装备、质量安全及包装物流等研究方向,开展协同攻关。此外,加强平台支撑,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新型县市为载体,持续推动成果转化,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开放高地。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方晓华在致辞中表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产品质量抓好。在“产出来”方面,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计划,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管出来”方面,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6年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方晓华指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水平、上台阶。一是增加优质供给,以两个“三品一标”为抓手,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二是解决突出问题,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实施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综合治理,基本解决禁用药物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三是创新监管机制,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格局。四是推进社会共治,营造关心、支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白露在致辞中指出,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是中国海关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责。中国是世界上*大的单体食品消费市场,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2011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每年从180多个国家(地区)进口食品。在经济全球化、分工精细化、产业链复杂化的今天,食品贸易更加国际化,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货物运输等环节可能处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险环节与责任主体更加复杂,跨境电商、新食品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给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更大的挑战。近年来,中国海关积*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推进国际共治,不断提升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食品安全无国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食品安全国际共治格局,各负其责,全链条管控,才能使全球消费者共享“舌尖上的安全”,才能有繁荣的国际食品贸易。中国海关愿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推进食品安全国际共治,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共同保障国际食品贸易安全。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也在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Vish Prakash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年大会的主题涵盖了三个关键词,即新时代、创新和变革。新时代——疫情后新时代,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个行业都必须审时度势,以创新的方式与时俱进,每个体系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问题、人口特点,利用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和营养安全知识体系,建立*适合自身的模型;创新——如今所有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均须着眼于创新,推进渐进性创新,这样不仅能够维持稳定的创新进程,还能以科学的方法不断推动创新;变革——当前需要凝聚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学家和食品科学家的力量。只有这样,在人们健康普遍遭受威胁的大环境下,才能以变革方式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两院院士齐聚大会,分享科技前沿动态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学术所长朱永官研究员,就“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后疫情时代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新挑战”“‘土壤-食品-环境-健康’耦合系统”等前沿议题,共同为与会代表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可持续食物系统

食物生产、加工、流通、制备和消费的全产业链环节,会对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陈君石指出,我国食物系统可持续性的挑战在于农业生产、营养和健康、损失和浪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要吸取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教训,让食物系统更具有韧性。要从全产业链观点转变食物系统,为减少1/3温室气体排放做贡献。同时,要基于营养和健康来规划食物生产。这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从政策、技术、制度和个人行为四个方面入手,实现社会共治。“科学的食物系统转型可以保证国民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更环保,给后代留一个健康的地球。”陈君石如是说。

加强前沿性、创造性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抢占全球食品科技制高点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影响。疫情期间,作为具有民生属性、刚需特征的中国食品产业,较早复工并在短期内释放出强大、优质的产能,其应急、救灾的能力与战略地位凸显。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食品工业的市场需求、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也在快速调整中,并对未来5—10年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走向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孙宝国就后疫情时代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科学问题,提出未来食品科技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孙宝国指出,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理念和产业成长模式。后疫情时代,中国食品工业是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精准扶贫的主要支撑行业,“健康中国”中营养与健康的载体。在以科技力量化解“粮食安全”问题的工业化实践中,食品科技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使命,食品工业作为科技密集型行业的特征愈加鲜明。“十四五”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将进入以科技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要依靠科技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供应链安全“三大安全”的保障功能;加强前沿性、创造性和颠覆性技术基础研究,抢占全球食品科技的制高点。

综合性交叉领域融合,强化战略导向性基础研究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食品科学研究变得更加趋于系统化,形成了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分析与综合并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为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和健康的多重需求,科研工作者应从食品的生产、贮藏与加工、综合利用等角度,在综合性交叉领域开展具有战略导向性的基础研究。朱永官围绕“土壤-食品-环境-健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诸多因素间的相互依赖与作用。他指出,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会影响食物的元素组成,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食物质量要素的变化,有些变化还尚未认知。例如,过量化肥的使用尽管让作物的产量有了提升,但作物如小麦籽粒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却下降了。在他看来,未来的生态系统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微量元素缺乏带来的营养问题,亟须关注。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会进而影响到人类自身健康,通过‘土壤-植物’系统传递、转化、放大。其中,微生物在‘土壤-食品-环境-健康’耦合系统中的循环与转化需要特别关注。”朱永官如是表示。

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前主席Gordon McBean从跨学科挑战、跨学科合作等角度分享了如何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健康。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汤德良分享了在国际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新形势下,海关总署在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应如何携手应对食品安全国际合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Frank Yiannas分享智慧监管应用的相关案例,高效的监管模式和先进的监管手段将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王竹天从我国现行152 0173 3840项标准的分类入手提出了食品标准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挑战。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工业部)**研究员、意大利食品技术学会理事长Sebastiano Porretta分享了以消费者为基础的新型健康食品开发现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围绕“老年食品与学科交叉”课题,为我国老年食品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思路。Vish Prakash 分享了在减油减盐减糖的大环境下,如何科学认知食品中的糖、油、盐。日本筑波大学教授Mitsutoshi Nakajima则分享了如何利用食品3D打印技术减少食物浪费,提供了减少食物浪费的创新解决方案。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