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鲜食大豆产业迎来逆势上扬蓬勃发展期。浙江省选育出以浙鲜、浙农、衢鲜系列为代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20多个,近10年来推广面积800万亩,实现了在鲜食大豆产业上自主选育品种对外引品种的完全替代,成为浙江省特色旱粮产业的一面鲜艳旗帜。近日,由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主办的鲜食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示范现场会在浙江省慈溪市召开。
鲜食大豆实现机械化采收
在百亩示范方的田地里,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品种“浙鲜9号”品种引人注目。据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大豆专家傅旭军介绍,该品种利用航天诱变技术选育而成,品质优良,符合鲜食大豆出口加工要求,目前在杭州、嘉兴和慈溪地区广泛种植,近5年来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2018—2020年连续3年4次创造浙江省鲜食春大豆农业高产之*,连续5年被列为浙江省主导品种。
鲜食春大豆绿色高产增效栽培技术利用了水旱轮作、稻田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开沟直播,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拌种科预防田间低温病菌危害,选用优质抗病品种、扩行距缩株距合理密植和增施菌肥等多种方法,该技术连续3年在嘉兴南湖区试点示范推广,鲜食大豆亩产达1000公斤。
在农业领域,人工采摘成本约占其售价的1/3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采摘已经成为影响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通过机播、机防、机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浙江省鲜食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据测算,1台鲜食大豆联合收获机正常作业可以替代80—100个人工的采摘作业。目前,在慈溪、余姚等鲜食大豆主产区已有较多推广。
这两项技术的集成和利用,实现“浙鲜9号”的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左右,并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鲜食大豆采收季节劳动力紧张、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