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大量用户涌入之后关注度的提升与信心的提振,生鲜电商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但暴增的订单压力以及配送压力如何化解?
2020年之前,生鲜电商并不是电商行业的宠儿,在高昂的物流及运营成本下,2019年,部分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倒闭或被并购,行业惨遭洗牌。IT桔子数据显示,呆萝卜、迷你生鲜、吉及鲜等生鲜电商企业均退出市场。《2018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生鲜市场规模高达数万亿元,但渗透率却不足3%,低于家电电商(38%)和服装电商(31%)。生鲜电商规模庞大但渗透率*低,虽然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却始终在人群的全面突破上遭遇瓶颈。
因为疫情,需求端瓶颈的突破给不少生鲜电商平台带来转机,品牌知名度获得大幅提升。可以预计当疫情结束之后,线上购买生鲜的观念和习惯将愈发普遍。但是,巨大的流量涌入,也需要各平台有能力承接好并留存好这些流量,转化沉淀为真正的用户才能完成闭环。毕竟至少要经过四五次的购物体验才有可能成为平台的长期用户,想要完成从线下采买到线上手机下单的用户习惯转移也尚需时日。
因此,关注新获客人群的精细化需求就变得尤为关键。比如对于年轻人中的外卖党来说,菜洗净、鱼杀好是这些新生代厨师们对做饭的基本要求;更为优惠或更为优质的选品,则是留住大爷大妈们的*好方式。
一位消费者说:“所有品类中,绿叶蔬菜*难买,冷鲜肉其次,每天都像在秒杀。”每天流连辗转于各大生鲜App定点抢菜的城市人还有很多,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本质,其实就是生鲜电商比拼的关键———供应链。
每日优鲜增长负责人陈冕此前曾表示,在供给侧,生鲜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采购、冷链物流运输到C端消费者配送,生鲜企业之间*大差别就恰恰在于这个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而这影响着每一个用户的购买体验,直接影响后期的用户留存。
疫情期间的“预定制”,中转无库存的供应模式成功解决了生鲜平均耗损率高的问题,“定向销售”下,从商家出货到买家签收的时间更短,不但保证了菜品的新鲜度更是*大缩减了商家的运营成本。
解决了成本问题,*重要的就是备货问题。部分物资高度紧缺的地区,消费者并不在乎生鲜电商品牌是否熟知,因此,只要能获得足够的货,就能在这一轮竞赛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上游供应链的打通,这也是部分玩家在此次疫情中成绩出彩的原因。以叮咚买菜为例,武汉宣布封城后,叮咚买菜动员没有离开上海的员工都留下来,派出100多名采购人员,奔赴各个产地采购新鲜食材。
除了上游的供给,下游的供应与配送也至关重要。在武汉,饿了么就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设立生鲜便利自提店,进一步拓展“无人配送”。
可以说经历此次危机后,企业将会更有动力在生鲜供应链上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也意味着,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将是整个生鲜赛道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