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模式陷入困局

百检网 2021-12-20

图源Pixabay

  2017年7月,淘宝**无人便利店开业,从此掀起了无人零售的狂潮。包括京东、苏宁在内,数不清的实体零售商和互联网创业团队纷纷卷入这个风口。

  玩家和资本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这个赛道。叫得上名的有缤果盒子、F5未来店、Take GO等152 0173 3840家无人零售公司。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无人零售货架累计落地2.5万个,无人便利店累计落地200家,无人零售这个新风口全年共吸引总额超40亿元投资,风头赛过共享单车。

  然而风口来得快,去得更快。没有人预料到,当年秋风过后,只见一地鸡毛。上海首批落地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早在2017年9月便因耐不住高温而关闭。进入2018年后,它又相继曝出裁员、高管离职以及业绩不达标等负面消息。而另一家早在创立初期就被视为无人便利行业黑马的邻家便利,在2018年7月31日关闭了北京的160余家门店。公司宣布,由于月亏500万元持续亏损,缺乏造血能力,已基本破产。

  曾经被资本看好的无人货架,众多品牌更是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2018年初,“GOGO小超”宣布停止运营,这是全国无人货架**家倒闭的企业。此后,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员;5月,七只考拉停止货架业务;同月,传果小美融资遭搁浅,工资发不出;6月,传哈米倒闭;10月,小闪科技申请破产清算……至此,轰轰烈烈的无人零售模式陷入困局。

  盲目且失控的市场争夺

  无人零售风口打开后,数不清的企业一哄而上,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多种终端形态展开了激烈而无序的竞争。为了抢滩市场,无人店大举跑马圈地,而圈地又需要资本支撑,烧钱与变现之间的界限变得无限模糊。从5000人的社区到2000人,*后到500人的小地方,无人店进驻的社区人数标准一降再降。无人货架更是发展到只要公司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进去铺货柜。

  入局者们从一线城市打到二线城市,再打到三四线城市,就差没有去农村了。在盲目扩张中,他们犯了和共享单车一样的错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资本寒冬到来,无人零售随之迅速进入冰封中。

  成本高且购物体验差

  目前为止,市面上所有无人店的本质仅仅是用人工智能取代收银员,补货、清洁、整理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无法真正做到“无人”的程度。这意味着无人店节省的充其量也就是收银员的成本,而这一块成本恰恰是零售业中*低的部分。

  在一二线城市,收银员的工资为3000—4000元不等。而无人店要安装和保养智能设备,例如多个摄录镜头、自动识别装置等,并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营运系统,这更烧钱。而且,失去人工温度的冷冰冰店铺,消费者在尝鲜之后复购率非常低,这就造成了低坪效的怪圈。

  以某无人店为例,月均营业额取中位数两万元,毛利25%为5000元,扣掉营运费用基本上没有任何盈利空间。

  无人便利店之所以在短暂新鲜感后一切归于平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人店只是一种概念店,并没有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更无法改变顾客的消费习惯。

  国人从2003年淘宝创立开始,消费习惯渐渐转向网购,2018年全年网购规模接近10万亿元。在网购背景之下,能够提供购物体验的实体店都变得少有人问津,更何况是短时间内兴起的无人便利店。到*后,无人店沦为一块科技试验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小型企业成牺牲品

  大多数中小型的初创企业当初一窝蜂涌入市场,扑通扑通跳下来,*后发现阿里和腾讯只是试一下水就收手,而自己已泥足深陷,无力跳出。

  以阿里**无人超市为例,它仅仅是一家在淘宝造物节上存在了4天的快闪店,时间一到,便在线下彻底消失。再以腾讯无人店为例,它要么是开在园区的公司内部店,要么也是快闪店。

  无人店注定是一场巨头间关于技术以及资金的长期博弈,那些中小型创业者无奈成为商业模式探索过程中的牺牲品。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