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在200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作了题为《中国棉花生产的波动变化与发展趋势》的演讲,他主要围绕中国棉花生产的波动规律及原因和中国加入WTO后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柯炳生谈到,*近两年中国棉花生产的大幅度波动不是新的和偶然的现象。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多年中,有38年棉花的生产变化大于10%,或增或减,也就是说几乎每两年就有一年的变化率超过10%。与此同时,其他主要棉花生产国的棉花生产也呈现较强的年际波动,不过波动的幅度平均而言小于中国。引起中国棉花生产强烈波动的因素(包括价格、天气、政策、技术和生产结构方面的变化等等)或者是通过影响棉花种植面积,或者是通过影响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来发挥作用。 柯炳生通过列举大量数据和图表的方式,分析了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和单产变化的因素,同时阐述了面积、单产与总产的关系。他指出面积的变化代表了农民种植意向的变化,农民的种植意向是取决于经济因素的,这方面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棉花价格、生产成本以及棉花生产的机会成本。而单产的变化更多的受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自然条件变化、植物病虫害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因素。棉花面积的变化和生产的变化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棉花面积和棉花总产方向相同的年份中,两者的变化幅度并不一定相同。总的趋势是:当棉花面积扩大时,棉花生产的增加幅度比面积更大一些;当棉花面积减少时,棉花生产的减少幅度要小一些,而棉花面积和棉花生产总量变化幅度的差异是由于单产的变化所造成的。 在具体分析影响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的因素时,柯炳生重点谈及了影响中国农民棉花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结构,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反映在三大棉区的棉花生产呈现不同的波动情况:东部的两个棉区生产是高度分散化的,农户具有鲜明的多种经营特征,对于那些只将部分土地用于棉花生产的农户来说,很容易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因此,棉花生产波动的趋势更为强烈。而在西北棉区,棉花生产的专业性较强,农户生产棉花的专业程度较高,一些农户专门从事棉花生产,因此波动变化幅度较低。他指出,如果没有新疆的缓冲作用,中国的棉花生产将表现出更强的波动特点。 柯炳生*后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内容涉及中国增加棉花生产的潜力、国际环境(尤其是棉花生产补贴问题)、国内政策(税费改革问题)等。他指出,中国棉花生产的内在波动变化特点,对于国际棉花贸易具有突出的实际意义:在一些年份,中国将是重要的棉花进口国,而在另一些年份,中国的进口将很少,甚至成为净出口国。由于生产波动所引起的贸易波动将是中国棉花贸易的常态而不是偶然性的,国内和国际棉花贸易者对此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