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铃是棉花生产中的一大病害,不但造成棉花减产,而且还严重影响到棉纤维品质。一般年份,烂铃可造成棉花减产10%~20%,棉纤维品质下降20%~30%,亩收入减少30%左右;烂铃严重年份,烂铃率可达30%~40%,棉纤维品质可下降40%~50%,亩收入减少45%左右。
造成棉花烂铃的原因比较多,其主要原因有多雨高温,病虫危害,田间管理不当等。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早发栽培田(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的扩大,早熟品种和抗虫棉品种的普及推广,己成为烂铃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今年前段降雨量大(至7月份山东省各地降量已较常年同期多4成以上),促使棉株生长发育旺盛,不少棉田己提前封行。我国华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七、八、九月的降雨量将大大多于常年,这些地区是我国*大的产棉区,常年棉花面积占全国的60%左右。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今年棉花烂铃病的发生将早于和重于常年,防治棉花烂铃的工作需要早抓。
因地制宜搞好化学调控
针对今年降雨多,棉花长势旺的情况,多数棉田都需要化学调控,特别是水肥条件好的棉田,搞好化学调控尤为重要。水肥好的棉田打顶后,*易出现赘芽丛生,果枝长而上举,易造成棉田郁蔽烂铃。棉花打顶后6~8天,应依据地力和棉花长势,因地制宜地进行一次化学调控。对于地力好、棉花长势旺的棉田,每亩用助壮素8~14毫升或缩节胶2~3.5克,对水40~50公斤,盖顶喷洒一次;10天后,若仍有旺长苗头时,亩用助壮素64毫升或缩节胶15~2克对水40公斤再喷洒一次。对于长势偏旺的一般棉田,打顶后7天,每亩用助壮素6~10毫升或缩节胶1.5~2.5克,对水30~40公斤盖顶喷洒一次;喷后10天,若仍有旺长苗头时,每亩用助壮素4~6毫升或缩节胺1~1.5克,对水40公斤再喷洒一次。化学调控可有效控制棉株高度和果枝长度,使植株形成宝塔形,达到“下封上不封,中间一条缝,阳光照得进,空气又流通“的效果,能有效控制烂铃发生。
搞好整枝和推株并垄
搞好棉花中后期的整枝,是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棉花烂铃的有效措施。打顶以后,对郁蔽棉田,要运用分次打边心、去赘芽、剪空枝、打老叶、推株并垄、拔除空棵等措施来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这样可有效减轻烂铃发生。对于密度大的棉田,在秋雨多时,需进行推株并垄2~3次,以降低田间温度,促进棉铃吐絮成熟。
及时做好棉田排水防涝
烂铃发生期正处在雨季,今年汛期降雨多,*易发生洪谤灾害。洪涝是导致烂铃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及时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棉花开花后要分期进行培土,疏通排水沟渠,雨后迅速排出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铃病蔓延,控制烂铃发生。
及时防治病虫害
棉铃虫、金刚钻、红铃虫、玉米螟等钻蛀性害虫,危害棉铃后形成孔洞,雨水灌入,便引起棉铃腐烂。病菌引起的烂铃,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1~5根果枝末日棉铃生长期满40天以上的大铃上。因此,及时防治病虫害,避免病菌和雨水浸染,可有效减轻烂铃发生。在烂铃初发期,即田间有烂铃株达到0.1%时,是啧药防治的适期,这时进行药剂防治,有良好效果。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1:200倍波尔多液,每亩每次喷洒药液45~60公斤。要对准棉花中下部的青铃喷洒,间隔6~8天再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喷洒药液前,要先将吐絮棉铃采摘,以免因喷洒药液而降低棉花纤维质量。
及旱采摘烂铃
在烂铃发生期间,要经常深入田间进行逐行逐株查看,对出现的烂斑铃和虫蛙铃要及时采摘后抢晴天晾晒。烂铃晾晒前,先用1%乙烯利溶液浸蘸后再晾晒,可促进棉铃迅速开裂。及早采摘烂铃既可大大减轻损失,又能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