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和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在 15 个省市区 90 个定点基地县 3000 多定点农户进行全程苗情监测,发布 6 月中国棉花生长指数( CCGI )和景气分析报告。
一 . 苗情略好于去年同期,但区域之间仍存差异
CCGI 6月为104,2003年同期93,苗情略好于去年同期,但比2002年略差。在好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苗齐的特征,但蕾期生长势有所削弱,区域之间仍存差异。 至 6 月中旬,真叶数 8-9 片 / 株,已现蕾。 5-6 月气温明显偏低是今年*显著的特点,主产区气温很少达到 30 ℃ 以上,高温低于常年 4-5 ℃,降水偏多, 黄河雨季提早 15 天到来。由于气温普遍偏低, 日照偏少, 现蕾节位提高,生殖生长略滞后 3-5 天。分区看,西北好于内地,前者生长稳健,后者生长偏旺;长江好于黄河,前者苗壮苗早,后者偏弱偏晚;黄河一熟好于两熟,华北好于淮北平原。局部遭受大风、洪涝和冰雹,枯、黄萎病提早发生,危害十分严重,简评如下:
长江 CCGI 6 月为 109 ,去年同期为 99 ,苗情比 2003 年和 2002 年好近一成,真叶数 9 片 / 株。 洞庭湖和江汉平原降水及时,移栽后返苗快,苗匀苗壮,现蕾时间提早。沿江和南襄盆地油菜收获后出现短期旱情,到 6月初降水被解除,时间上比去年提早了20天,移栽苗情转化加快,早发,但上游苗情由生长强势转为弱势。
黄河 CCGI 6 月为 100 ,去年同期为 91 ,苗情与去年同期接近,比 2002 年差一成。今年真叶数 9 片 / 株,但区内苗情仍差异悬殊。一熟早播地膜覆盖真叶数 10 片 / 株,早发性明显好于两熟。由于 5-6 月持续低温和多雨,田间湿度大,局部苗病发生重且死苗增多。 6 月中旬**次枯、黄萎病大爆发,发病时间比去年提早 10-15 天,早发田病株率达 1/4 ,*高达 2/3 ,死苗株率 20%-30% ,一些基地大县不得不改(插)种玉米和大豆,将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西北 CCGI 6 月为 110 ,去年同期为 94 ,苗情好于去年一成,与 2002 年相近。在苗好的基础上, 6 月继续保持良好生长态势,但生长强势有所减弱,真叶数 8 片 / 株,苗齐苗壮苗早,现蕾 3-4 个 / 株,时间上提早 2-3 天,呈典型高产早熟特征。此外,受灾面积少,程度轻。
特早熟 CCGI 6 月为 94 ,去年同期为 87 ,苗情差于去年同期,比 2002 年差两成,真叶数 6-7 片 / 株。
二 . 加强管理,搭好丰产架子,争结优质铃
6月下旬-7月中旬棉花由现蕾转入见花的时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并进期,要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高产棉田要求小暑小封行,大署大封行,搭好丰产架子,7月上旬见花,带桃入伏,伏桃满腰,争结优质成铃。
据预测,夏季气候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有利,内地好于去年。主要产区气候走向,夏季将出现南北两支主要多雨带,北方多雨带位于华北北部、黄河中游和北疆,降水偏多 2-4成,但黄淮降水偏少1-2成。气温接近常年或稍偏高,其中南疆偏高1℃左右,北疆和河西走廊偏低1℃,光照可能不足 。 7 月是灾害的高发期,降水多,日照少,又是病虫害高发期。根据当前苗情,结合气候特点, 6 月下旬 -7 月中旬以搭好丰产架子,争结伏桃为主攻方向,以防减灾为重点,划分类型,分类管理,促控结合,实现均衡生长,适时封行,多现蕾,早开花,多结优质铃。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 适时整枝,打顶。多雨年景叶枝出生多,生长旺,推荐粗整枝,除去下部 3-4 个叶枝,留上部。按枝到不等时和时到不等枝原则,做到适时打顶,打顶时间,内地一般在 7 月 20 日前后,迟发棉株不能晚于 7 月底,西北在 7 月上旬。
二是 稳施蕾肥,重施花铃肥,肥水结合。看苗追施蕾肥。重施花铃肥,施肥时间,早发棉田在 7 月上中旬,迟发在 7 月 20-25 日,不迟于 7 月底。开深沟施尿素 15-20 千克 / 亩,有条件的可施钾肥 5-7 千克。分次培土,有利防倒伏和灌排。缺硼锌的棉田喷施硼砂和硫酸锌。
三是搞好排灌,提高抗灾减灾防病能力。遇旱要及时灌溉补水,遇涝要及时清沟排渍,做到排水渠道畅通。据去年受灾情况,长江要改变重排轻灌,黄河要改变重灌轻排,实行排灌并重。灾后抓紧苗情诊断,分析受灾程度,实行分类补救,及时中耕施肥,促进生长。
四是看苗化调。缩节胺在盛蕾初花期提倡普遍使用,时间在 6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用量 0.5-0.8 克 / 亩,迟发弱苗减量用或不用。打顶后*上部果枝见蕾 3-4 个时,普遍使用,重控。
五是防治病虫害,坚持查虫测报,科学用药。注意防治伏蚜、三代棉铃虫、红蜘蛛和盲蝽等。枯、黄萎病尚无有效化学防治方法,喷黄腐酸盐,可增强抗病力;初发期喷克黄枯、黄腐酸钾等,每隔 4-5 天一次,连喷几次;重发时,喷多菌灵、代森锰锌有些防效。
(毛树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全国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项目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