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株选择。出口产品,应选择朵形圆整,菌柄上下均匀、色白、组织较密,口感好的菌株。通过试验,从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引进的“杏鲍1号”具有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外形美观,出口合格率高特点,适合于覆土地栽。
二、季节安排。杏鲍菇栽培适宜生长温度为12—18℃,从制袋接种到出菇约需40—50天,一般在9月中下旬制袋较为适宜,杏鲍菇生长对温度敏感,当温度持续高于20℃以上,菇体易萎缩,发黄腐烂,因此,不同海拔地区应根据出菇适宜温度来安排适合当地的栽培季节尤为重要。
三、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添加3克蛋白胨可促进菌丝生长。母种置于26℃下培养10—13天能长满试管,原种、栽培种可用木屑麸皮培养基上添加部分棉籽壳,一般原种、栽培种在25℃培养下,35—40天可以长满瓶(袋)。
四、菌袋生产。
1.原料与配方。杏鲍菇适宜的生长基质较多,各种农林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蔗渣、麦秆、废棉、稻草、草粉等均可作栽培主原料,麸皮、米糠、玉米粉、糖、碳酸钙、石膏粉等是栽培杏鲍菇的辅助材料。
配方一:棉籽壳40%、杂木屑35%、麸皮20%、玉米粉3%、
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pH值6.0—6.5。
配方二:棉籽壳68%、杂木屑20%、麸皮10%、糖1%、石
膏粉1%。
2.拌料装袋。拌料时可按常规方法根据配方比例进行操作,搅拌均匀后装袋,改常规17厘米×34厘米规格的聚乙烯短袋菌包式栽培为12厘米×55厘米×0.004厘米规格的低压聚乙烯塑料长袋栽培,农村大规模生产,长袋栽培较适合,可以利用装袋机装袋,与香菇生产相同。
五、灭菌接种。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放在生产香菇用的常压灶内杀菌,力求4—5小时内灶温达到100℃。维持10—12小时,一般一灶可生产6000—8000袋,冷却后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用直径2厘米的打孔器在袋单面打4个穴,用接种器摄取成块菌种接入穴内,套上15厘米×55厘米×0.002厘米规格塑料袋,采用了双袋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率。接种后置23—25℃下遮光培养,一般40—50天可长满袋。
六、选场搭棚和整畦处理。菇场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环境卫生,排灌方便,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的田地,有蚂蚁的场地不宜使用。外棚高2.5米,用芦苇、茅草或芒萁等放在支架上,四周用稻草、芦苇等圈围,创造一个光照少,阴凉通气性好的生态环境。内棚畦田1.1—1.3米,长不限,留宽0.5米的走道,深0.3米,每二畦用弓竹插上,高1.8米,盖严塑料膜,用硫磺熏蒸或生石灰喷撒,防止地面害虫和杂菌侵害,消毒后备用。
七、下田覆土。菌丝长满袋后,再培养10天左右,即可将菌袋搬至预先准备好的菇棚里,即时脱袋,接种穴朝上,一袋紧靠一袋平卧于畦面,覆上一层1—1.5厘米厚土,要求的土质应疏松,不易板结,保温性好的泥炭土。菌袋畦边,用烂泥巴封严,防止底面出菇。
八、出菇管理。当菌袋下田后,先往畦沟中灌水,以水淹到畦面后立即将水泄掉,平常保持畦面湿润为宜,不要直接把水喷到菇体上,否则菇体会发黄,品质下降,严重时会造成菇体腐烂;当菇场温度低于10℃时,要采取保温措施,加盖菇棚覆盖物,同时夜间关闭北面门窗,防止北风袭击菇场,并在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门窗,利用光线的调节来提高菇场内温度;当菇场温度高于20℃时,要采取降温措施,早晚打开门窗,中午关闭所有门窗,有必要时可在荫棚顶上进行喷水降温;随着菇体的长大,需要适当加大通风量,增加通风次数,保证菇场内新鲜的空气。如通风不良,很容易产生畸形菇,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菇体易受细菌感染而腐烂;菇体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调节和控制一般结合气温的高低进行操作。
九、采收与加工。当菇盖边缘微内卷,颜色变浅,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适当提早采收,菇体风味好,货架期长。出口菇要求菌盖直径2.5—4厘米,柄长6—10厘米,柄粗2—4厘米,采收时应手戴手套,将菇体拧下,用小刀削去基部杂质。**批采收后,清理料面,及时补充菌袋水分和营养剂,调节好菇棚的温、湿度,经10天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潮菇,一般可长2—3潮:但产量主要集中在**潮杏鲍菇采收后可在2—4℃低温冷藏保鲜后出售,比一般菇类保存时间要长,也可切片烘干或加工成盐渍品和制罐。
古田县凤浦乡农技站 程端春 省食用菌菌种站 黄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