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重要的事情是送花灯。按照老人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送送花灯,让孩子们走走,可以除百病,保一年的身体健康。这可是一件大事。
于是,家长们早早就开始做起了花灯,花灯的架子是早已做好的,有木头做的,有高粱秆编的,有铁丝纽的,甚至有电焊焊的。有一些好强的家长每年都会做一个花灯的架子,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醒目*突出。架子是花灯的基础构架,要想让花灯看起来漂亮,表面文章很重要。于是,家长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装扮花灯,剪*好看的剪纸,增加一些流苏样的点缀物,真是各尽其能!为了让花灯亮起来,手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用的是煤油灯,有的是蜡烛,还有的是用手电筒的小灯泡。我不喜欢小灯泡,因为它看上去冷冰冰的,一点也不温暖;蜡烛容易倒,会把花灯烧了;我喜欢煤油灯,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还因为煤油的味道很好闻。元宵节的晚上终于到了,所有的人都集中在大队的院子里。当然以孩子居多,大人们要么是光棍,要么是孩子还小,没法送。领头的是村里很有些年头的两面鼓。根据发音的不同,村里人分别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大一些的鼓声音淳厚,名曰“偷偷砍”。
小一些的鼓声音清越,名曰“起梆腔”。就这样,一挂大鞭炮响过之后,在“起梆腔”和“偷偷砍”的鼓声中,送花灯开始了。送花灯的路径通常是绕村子一周,这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等在门口,等待自己的孩子出现,比较谁家今 年的花灯做的*好看。孩子们挤在一起,免不了推推搡搡,平时不熟识的,因为站在一块,就熟了起来,吹着牛、耍着、闹着,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突然,东家的小孩花灯里面的灯倒了,把花灯然着了,眼明手快的顺手从旁边抓过一把土洒了上去,火是灭了,灯也不成样子了;行走间,一阵风吹过来,把西家的花灯吹灭了,旁边有人拿着火柴,连忙划着火柴去点,结果,花灯也免不了着火的命运。就这样,一圈下来,能够保留原样的花灯没有几个了,如同打了败仗一般,一个个掂着花灯架子回家去了。但是,孩子们收获着快乐,放飞着今 年能够健康的期盼。
在老福州人的记忆里,元宵节来之前,长辈们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小辈们送几盏花灯。福州民间曾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按照福州传统民俗,农历正月初八,是传统的“送灯日”,要将花灯、甘蔗等物品送给亲人,寓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