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垒双方:美国泰莱公司起诉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的产品侵犯其专利
官司耗时两年中国企业花费约2000万人民币
粤食品工业研究所胜诉产品三氯蔗糖获准进入美国
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2004年转制为国有企业。设立“广东广业清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行业百强企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广东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正在向产值超亿进军。
泰莱公司
152 0173 3840年成立于英国,是一家世界**的食品配料生产企业;在美洲、欧洲、东南亚等拥有50多个生产工厂,在全球拥有近7000名员工;2007年的销售额约34亿欧元,利润近3亿欧元。
回顾
1
打还是不打?
官司打赢了,李春荣很庆幸自己的头发没有掉一半。
十年前,杭州三和食品厂赢过AK糖美国“337调查”案。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春荣曾向当年负责打官司的厂长“取经”。当时那位厂长指了指自己半秃的头说:“这掉的一半头发,就是打那场官司的代价。”
代价可不只“掉一半头发”这么简单。中国企业应诉“337调查”通常需要支付200万-700万美金的律师费。即使应诉,这种案子的胜诉概率也非常小。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大陆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共76起,胜诉的仅有7起,胜诉概率不及十分之一。
面对可怕的“337调查”,不应诉或败诉往往意味着企业倒闭;即使赢了,也会让企业元气大伤。
2007年4月6日,当得知美国泰莱公司向中国企业发起三氯蔗糖“337调查”时,李春荣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官司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当时非常犹豫”。一方面,上百万美金的律师费,对食品所这样一个年销售额只有七八千万元的单位来说太高昂了,而当时食品所一方对“337调查”的程序一无所知;另一方面,李春荣又对自己和所长王三永“亲手摇瓶子摇出来的技术”难以割舍。
李春荣,北大化学系出身的女能人,说话做事利落得体,精力充沛。她口中“摇瓶子摇出来的技术”,指的是“清怡牌三氯蔗糖”。三氯蔗糖是“升级版”的蔗糖,甜度是蔗糖的600倍,因此在爱甜味又怕肥的美国人那里有很好的市场。
在李春荣和王三永还没开始“摇瓶子”前,世界上只有泰莱一家公司能生产三氯蔗糖,其总部在英国,2003年在美国建厂。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有很多科研院所都在做三氯蔗糖的研发,一直都没能实现产业化。
2001年,省食品研究所加紧项目攻关,终于在2003年实现了3吨的小批量生产。
王三永说:“我们在技术攻关的时候就研究过泰莱的资料,是绕开它的专利来完成三氯蔗糖的开发的。”基于这种自信,加上母公司广业轻化集团和广业资产经营公司的表态支持,省食品研究所*终决定应诉。
2
小船撼航母
虽然接下案子,但应诉小组对如何打这场官司一无所知。面对泰莱这样一个年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的跨国公司,李春荣感觉就像“小船和航空母舰对撼”。
想赢官司选律师是关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其网站上一将该案件挂出来,省食品研究所几天里的传真机就哗哗哗不停,都是一些美国律师事务所的“毛遂自荐信”。到底该找谁呢?
找不到有经验的人,李春荣就向Google请教。她将“AK糖”和“三和”变换各种组合进行搜索,居然找到当年替杭州三和打赢AK糖美国“337调查”案的律师格瑞·耐斯。李春荣激动得半夜一点多给那边打电话,通了。这位美国律师很爽快,几天后如约给了肯定的答复。
律师报到的时候,格瑞.耐斯的名字**个出现在ITC的网站上。敏感的外媒评论道:“中国人希望十年前的事情重现(AK糖调查案)。”
“中国企业偷了我们的技术!”泰莱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毫不客气。听到这个“偷”字,王三永和李春荣就决定要把这场官司打到底,“给中国人争面子”。2007年5月6日正式立案后,进入事实取证阶段,省食品所很快就收到泰莱公司寄过来的满满两大箱材料。
李春荣打开调查问题的清单,整整420个问题,要求十天内答复!“你们研究所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三氯蔗糖?”“你们在美国有哪些客户?”“在哪里做过宣传”……几乎囊括了其所有的企业行为。在律师格瑞·耐斯的“讨价还价”和协助下,李春荣总算过了这一关,递交的反馈材料多达1.2万页,“几乎脱了一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