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育种是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的延伸和突破,都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对物种基因进行转移和改变。区别在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只在同类物种中进行,而转基因则跨越了这个局限,它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限,轻易地实现了在不同物种之间的更加精准、可控的基因重组和转移。以这类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加工食品原料的食物即“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可以*大地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同时还可以使农产品摆脱季节的限制,实现四季低成本供应。
尽管如此,对于转基因食品潜在的还未被证实的危害性依然让它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被质疑,再不断地被科学的进步肯定,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天使”与“魔鬼”之争,也从没停止过。
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绿色和平组织有资料显示,英国已有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对饮食结构单一、抵抗力弱的人群的肝脏造成损害,尽管至今尚未出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致死的案例。
在我国,像大米一样被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由于其安全性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是不允许在市场上出现的,但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依然疑心重重。这多来源于受众在相关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上处于被动地位,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中有明文规定,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分装单位和个人要负责标识,未标识的不得销售。
事实是,记者走访各大超市,包括大豆粉、色拉油等常见转基因原料加工而成的商品都鲜有在外包装上标注“转基因产品”或“转基因原料制成”字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大豆为原料的某品牌酱油却在醒目位置标明了“非转基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市民对转基因食品缺乏有效的认知,同时也就造成了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还非常低。
从专业层面来说,各路专家对转基因的前景预测有相当大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即乐观派和谨慎派。今年的两会上,华中实验室致力于研究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对“5年内转基因大米走上市民餐桌”这个宏伟计划信心满满,也有中科院院士认为“转基因大米对人体的危害并不比水大”。当然,还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对转基因食品持有谨慎态度,今年6月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公布的市场调研报告——《转基因大米市场前景黯淡》似乎是转基因食品无法风靡的另一个佐证。同样是在今年6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上也表示,要适度发展转基因食品,但是大面积推广还需谨慎,毕竟,做试验的是小白鼠,真正食用的却是人!
正是这些行业内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加上受众并不通畅的信源渠道,造成了转基因食品的露面总是遮遮掩掩的尴尬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是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评估标准尚未统一,二是涉及人体生命安全的试验还停留在以动物试法的阶段,倘若能迈过这两道坎,相信不仅是转基因食品能找到自己更清晰的定位,同样也会是转基因科学迈出的一大步。(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