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政策力推电子监管码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统计信息,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时,共有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企业58465家,赋码企业1152 0173 3840家,激活产品22.50亿个;通过电子监管网举报的涉假信息781起,并及时予以了查处。同时,部分特种药品也实施了电子监管网管理。在这一结果的背后,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对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管理的重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
《通知》公布了《首批入网产品目录》,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列入其中,要求上述九大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在申请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时,必须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并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已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证书的企业要尽快赋码入网。对于赋码方式,《通知》规定前期可贴码,后期须印码。
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做好重点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首批入网产品目录》9类69种产品要在2008年6月底前赋码上市,而这69种产品共涉及企业8.7万家。
2008年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实施情况发布《关于2008年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部署的通知》,对赋码方式和上市时间进行了调整。
《通知》称,考虑到产品包装多样性和赋码印刷的技术难度,在以一件产品赋一个码(简称一品一码)为原则的基础上,将赋码方式分为A、B两类,A类为一品一码,B类码赋在每种产品多大规格的包装上由企业自行决定,并公布了《首批入网产品*小赋码单元参照表》供入网企业参考。
对于企业产品包装印码问题,原则上不打乱企业原有的包装供应商体系,可由企业提供名单报当地质监局推进办确认备案。赋码印制方式以印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为原则,也可根据产品包装形式采用贴码或喷码等方式。因特殊原因确有困难不能及时赋码的,经过质检部门审核同意,过渡期可以到2008年12月31日以前。
技术成本扣锁商机瓶颈
“对印刷行业来说,电子监管码的赋码印刷任务,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6月召开的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商业票据印刷分会第九届年会暨票据印刷与可变信息标签印刷研讨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复制管理司司长王岩镔指出,印刷业目前面临的困难非常多,纸张油墨涨价,图书印刷面临教材限价和教材循环使用问题,还有互联网对纸介媒体产业的冲击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赋码印刷工作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遇。她也指出,如果印刷业不能很好地协助有关部门来研究解决技术瓶颈的问题,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就会丧失。
今年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首批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可变条码标签印刷企业名单》,47家印刷企业被列入名单。入网生产企业可在印制电子监管码时自愿选择印厂。4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第二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单》,56家印刷企业被列入。
6月5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向各省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发布《关于报送第三批赋码印刷企业推荐名录的通知》,要求以特快专递报送确有可靠可变条码印刷技术能力、且有良好信誉及保障能力的电子监管码赋码印刷企业名单。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赋码问题,这成为电子监管码推进工作的一个瓶颈。”在今年6月举办的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商业票据印刷分会第九届年会暨票据印刷与可变信息标签印刷研讨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严冯敏副司长指出。
据了解,目前对产品的赋码方式主要有:1.纸类包装材料变码印刷。2.塑料薄膜包装热转印。3.贴标。直接在产品上贴标的赋码成本实际不超过0.02元;将监管码直接喷印在产品的纸质标签上,该方式的赋码成本,根据柯达、惠普等专业印刷机构核算理论成本不超过0.001元,综合人工成本、折旧及损耗等成本后为0.001元至0.002元;将监管码直接印刷在产品的塑料包装上,此种方式的赋码核算成本不超过0.005元。
对于这些赋码方式,某入网企业曾对媒体表示:“粘贴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大的生产量,要是一件件粘贴,得需要巨大的人工成本。印刷也会有一定成本增加,不过幅度不是很大,但是技术上有些问题。”
印刷变码苛求技术能力
业内专家指出,主要是变码印刷设备的高技术含量与电子监管码的批量大问题间的矛盾,因为电子监管码要求“一品一码”,它不同于普通的条形码,而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变动码”,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性,它附在每种产品的*小包装上,数量之巨大可想而知。传统的热转印设备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本身国内具备这种印刷技术的工厂就寥寥无几。国家质检总局严冯敏副司长曾在票据印刷与可变信息标签印刷研讨会上表达了这样的忧虑,目前全国有印刷变码的印包企业大概仅仅有300多家,这远远满足不了几万家入网企业的印刷需求。另外,包装材料的种类多,除了纸质材料外还有:塑料薄膜、复合膜、不干胶和金属材料等。因此对印刷技术能力的要求就更多。
目前,一些企业和相关技术部门正在进行技术难题攻关,电子监管码政策,或许可以成为一些印刷包装企业升级换代的促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