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截至2月25日,全国纺纱综合开机率为35%;其中,江苏地区复工率相对较好,达到50%,其次,福建、山东地区分别为43%、36%;河北、河南、浙江地区开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纱企业的复工率逐渐提高,但总体来看,复工进程缓慢,尤其是中小纺企,普遍更迟一些。
短期订单充足,原料库存有储备
年初调查表明,各地各纺企的在手在途生产订单参差不齐,江苏盐城地区纺企持有订单有的可以做到5-6月份,有的则至2、3月份,可见不论订单大小多少,一季度各企业的生产都不成问题。当下企业的任务是确保在手订单的如期完成与保量顺价交付以及新业务的采购生成,但这些都不以企业意志所为转移,新的市场要素的形成,必然要视疫情发展与市场的承受消化程度而定。
据了解,江苏盐城、南通等地纺企*多库存达企业备产二、三个月的用棉量较为普遍,一个2万锭的纱厂一个月满负荷生产耗棉152 0173 3840吨左右,当下库存在300-400吨的企业一月半载将不打算组织原料入库,因此,在没有重大价格拐点的情况下,纺企一季度拟批量进棉的不多。多数企业希望疫后市场平稳有序了才会放心购销,眼下的购销大多是少数企业的补差找平,所有受访企业均无大量购棉压库甚至赌市待翻的心理。
工人短缺仍为难复工的首因
经了解,疫情防控依然是导致工人短缺形成各地企业复工开车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老板表示,外地工人返回工厂要办理相应手续,且办全手续未必就能顺利返厂。山东青岛某纺纱厂负责人表示,该厂员工190余人,其中30%为河南、甘肃等外省员工,剩余员工虽都是本省劳动力,但也来自不同区县,这给员工返岗造成很大不便。其他企业也表示,虽然各项管控措施已经到位,仅因缺员工而不得不推迟复产。另外,拿不到复工开车许可证、缺原料、缺乏现金储备也是部分企业无法及时复工的原因。
产业链不完整纺织厂“独木难成林”
与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纺织企业不同,国内多数纺纱企业复工后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产业链的不完整。
纺纱企业表示,2月初的时候,就算企业可以复工,但是下游印染和服装厂等也仅有*少数复工,而且在有库存的情况下,下游并不着急订新货,因而纺纱厂当下接新订单并不容易。当前,纱线销售偶有走货,但各地运输并未恢复,发货渠道也并不通畅,大单整单几乎没有,偶尔发些散货,纱线价格以春节前价格为主,也有下游客户询价问价,但不见新订单成交。据了解,企业也试着通过线上办公和网上交易的方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稳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但企业也对未来市场表示担忧,如广东市场以春夏订单为主,一旦过季,订单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订单方面,目前企业所持订单多为春节前订单,有的企业订单丰沛,可做至一季度末甚至更长,有的十天半月,那么现在这些订单会不会有实时变化?下游有没有调整的信息,现在还处于动态中,市场*有可能发生变化。
后续订单没把握市场后势仍需观望
如今,疫情狙击战还未结束,随着纺企的陆续复工,纺织市场的产品产销将面临新变化。
市场上,部分纱线生产企业生产常规产品,与下游企业定品种、定规格、定数量供应,形成固定的供销关系,但这些企业并不代表全产业状况。更多的纺纱企仍然依靠收到的订单安排生产经营。当前中小纺纱企业基本上是依靠所持订单安排产销,2月中旬开车生产订单主体来源于上年度末。
目前,部分企业对后续订单表示没把握,其与下游客户沟通交流的结果是,行业内的企业都在等待观望,这些企业因处于不同地区,疫情轻重程度不同、行业政策不同、复工时间不同等,产业互相匹配确实较难。
作为纺织大国,如果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因疫受阻,那么上游企业经营会迅速萎靡,原棉销不动,纺车开不足,纱线无出处。有不少企业担心更多问题,如将来涉及疫区(如产棉用棉大省湖北及周边棉花主产销区)的产销经营该如何做?来自这些地方的原辅材料、纺织品会不会受行业或消费者另眼相看?正在与疫区进行中的业务是断还是续?这些问题矛盾,企业仍有待化解。
综合分析后业间认为,3月份将是纺企实行全面复工,争取更多开车率,保质保量完成约定生产任务的月度,同时还要承担疫情防控责任。随着疫情走势的进一步明朗以及疫情对消费市场、内外贸易、流通环节等影响程度的见底到位,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会在三月的整理期待后趋于明晰,真正的疫后市场走向至少要到四、五月份始见方向。